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背后的“人才密码”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背后的“人才密码”

发布时间:2023-02-14 08:29:49

通讯员 邱纳

一直以来,人才都是第一资源、战略资源,是企业竞争的制胜变量。在“全国百强镇”吴江区盛泽镇,过去10年间,这方不到150平方公里的江南富庶地上,恒力集团和盛虹集团以惊人速度完成蝶变,双双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如今,恒力和盛虹作为全省民营企业“领头羊”,科创人才与产业人才“双轮驱动”,并依靠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更高能级促进经济高地、产业高地向纵深发展,坚定不移走实体经济发展之路、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创新产业集群打造之路。

那么,在“高手如林”的长三角地区,恒力和盛虹何以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汇聚八方英才的“聚才属性”?

联合培养,聚贤才,出成果以博士后力量撬动“创新发展”

“盛泽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福地,特别是近年来,主导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精英过来创新创业,开展研发工作,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之一。”在恒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邹婷博士这样说道。

2021年,恒力引进邹婷博士,与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开展“可长期植入用涤纶纤维及其在人工血管中的应用研究”。此课题探究医用级涤纶原料生产工艺,揭示涤纶材料与人工血管制备—结构—性能之间关系,优化人工血管成型和后处理工艺,推进医用级涤纶纤维产业化,实现涤纶基人工血管性能提升。

“集”优成势,“聚”力升级。恒力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江苏盛泽国家级丝绸星火密集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下设的分站,于2008年设立,重点引进双一流高校的博士、硕士等优秀毕业生。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个国家级科研载体,该站累计引进博士后科研人员13名,主要研究方向聚焦聚酯纤维高性能化、多功能化以及纤维绿色制造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以及一些前瞻性纤维新材料的基础研究。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恒力培育人才、基础研究、转化科研成果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博士后培养过程中,恒力不断扩大高校“朋友圈”,与多所纺织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的13名博士后中,申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4项,获评江苏省双创博士2名,博士后在站期间获批发明专利26项,参与国家、省级科技研发项目4项,博士后科研项目产出的经济效益达2亿元。

瞄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恒力集团再添“创新引擎”。2022年9月,集团子公司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企业获批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聚焦化纤相关专业的博士后课题研究。

创新创业的舞台,博士后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江苏东方盛虹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03年12月正式设立,截至目前共有5位博士后进站,对共混阻燃聚酯纤维、阻燃PTT聚酯纤维表面接枝蚕丝蛋白改性、交易市场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核心商区经营业态的提升策略以及户外广告资源管理系统等课题进行研究,累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篇。

2021年进站的西南大学周蓉博士,通过阻燃PTT聚酯纤维表面接枝蚕丝蛋白改性,研发出聚酯复合阻燃纤维及其假发系列产品。业界评价,该产品不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还对我国纺织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其研发成果在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相关材料及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立足岗位,提技能,强本领以工匠精神锻造“企业品牌”

对于人才,盛泽一直求贤若渴,恒力和盛虹尤其如此。

经过持续多年“经营”,这两家大型民企不仅打造了像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样的科创人才高地,积极开拓前沿科学和应用科学领域,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还精心垒筑起产业人才高地,引育出一大批奋战在“第一产线”的高技能人才。

就在前不久,江苏省第二批特级技师名单张榜揭晓,盛泽的产业人才高地再次迎来高光时刻,盛虹的2位技能大咖——化纤聚合工张叶兴、电工张忠明榜上有名,突破了“人工巧匠”们技能“天花板”。加上第一批恒力的2名特级技师,目前盛泽共有4人,总人数超吴江半数。

而更多面广量大的是活跃在各个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展现新时代劳动者风采,共同锻造熠熠生辉的企业品牌。

“进厂后,我有幸享受到公司提升学历可全额报销学费这一红利。”拿到西安交通大学大专文凭的假捻值班长周亮一脸笑容,盛虹是学习型企业,公司上下学习氛围浓厚,学历的提升为他申报助理工程师增添优势。

“面向广大一线员工,公司秉持人才定向培养制度,推行精英团培养计划,2010年起提供在职学历提升的学费全额报销,鼓励基层一线员工进行学历提升。”盛虹人力资源部部长曹志霞说,集团瞄准方向,制度化培育人才。截至目前,盛虹已完成“高升专”的员工1000多人,完成“专升本”的员工有200多人,符合技能人才条件的近3000人,高级技师近百人。

对盛虹而言,被列为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试点单位是一大机遇。盛虹制定与高校对接的“产学研用”机制,与清华大学签订未来化学化工人才培养项目,与北京服装学院开展“卓越计划”,与一批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等,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通。

恒力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侧重加速青年员工在公司内成才。

不断迭代完善培训体系,以适应员工的学习特点和新时代知识技能的要求。“我们采用‘点线面’结合的原则系统开发培训课程,近两年来累计培训人次超20万人。”恒力人事经理王富春介绍,“点线面”结合是指在技能人才培训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以岗位需求的知识点、技能点为突破口,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全面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整合企业内外教育资源,“工学结合”效率倍增。恒力与苏州大学、东华大学、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技师学院、吴江区总工会职工学校等签订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在授课过程中以岗位任务为引导,以生产操作为载体,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随时充实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的需求。

此外,恒力依托“吴江区域化企业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经常开展职业培训、职业竞赛和科技研发,各项工作得到科学有效规范的实施,运行良好。截至目前,基地累计共培养11000多名技能人才。

聚焦发展,厚沃土,增活力以各路人才构建“雁阵格局”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战略叠加交汇的风口,盛泽从下功夫引才、精准化用才、花心思育才、想办法留才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优质人才发展生态,形成具有盛泽特色的人才“雁阵格局”,同时也跑出了恒力、盛虹科创人才与产业人才“双轮驱动”的发展加速度。

以恒力集团的核心上市子公司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一面多措并举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勇闯科研“无人区”,研发行业领先技术;一面鼓励技能人才立足生产一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据统计,目前恒力石化拥有发明专利510件、实用新型专利448件与国际专利51件,各项专利总数达1009件,突破1000件大关,迈入了知识产权建设工作的新征程。

企业创新的关键在研发,核心在人才。恒力石化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吸引人才,同时通过长效奖励机制激励员工开展发明创造,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生力军”。目前,该公司拥有科研人员3220人,海外研发中心12家,并建立了创新研究院。

“为凤筑巢”留住八方精英,构筑人才储备“蓄水池”。而立之年的盛虹经历三次创业,实现三次飞跃,目前已经形成“煤、气、油”三大能源互补的结构,以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大宗石化原料为平台,正向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团转型。在企业飞速、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盛虹发挥好“两个百亿”基金作用,依托企业平台,搭建博士后工作站,利用普惠政策加大“高资”人才引进力度,为企业产品走向行业引领保驾护航。

如今,人才的引育,特别是高端人才竞争已从单纯的薪酬待遇比拼,变成人才服务环境、发展空间的整体较量。无论是恒力、还是盛虹,都积极促进政策落地,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如为人才申报各项技术资格认证及人才补贴,全方位落实人才保障政策;提供人才公寓,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成立于2018年7月的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更是广大人才展示才华的大舞台。创新中心是全国第一家由盛虹牵头组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该中心采用“公司+联盟”模式运行,联盟了18家高校科研院所、73家纤维材料及纺织企业、8家装备企业、10家终端应用企业和1家知识产权运作企业,形成了涵盖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的“最强创新协同平台”,完全体现出开放性、市场化和可操作性,为国家先进功能纤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吴波是创新中心首位进站博士后。在站期间,他开展了FDY和POY进口界面处理剂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突破行业发展关键技术壁垒,并在股东联盟单位产业化应用,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

产业赋能、城市赋新,人才是“一线牵两头”最灵动的一笔。盛泽,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给予了各路英才最高礼遇;也以一座城市的家底,给各路英才开辟广阔天地;更以一座城市的未来,给各路英才点燃闪亮人生。

而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的人才,也正在托起世界500强恒力和盛虹的未来,他们以创新的姿态继续书写“人才密码”,凝聚发展“原动力”,奋力推动盛泽综合实力领跑百强创新高、主导产业领军转型创新局、丝绸文化领秀时尚创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