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与工会同成长”
发布时间:2024-07-23 11:59:28
“工会七十我七十,我与工会同成长!”听说记者为省总工会成立70周年来采访他,殷春银一见面就诙谐地抛出这句话。
1954年4月,殷春银出生于泰兴市滨江镇殷石村。1976年秋,22岁的殷春银响应国家“支援煤炭生产建设”的号召,从泰兴老家来到徐州矿务局庞庄煤矿,当上了一名煤车修理工,从此开始了与煤矿、与工会近半个世纪的苦乐情缘。
梅花香自“地心”来
“当时的煤车清扫、整修、装配、注油等工序全靠人工操作,生产工艺落后,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我心里堵得慌,于是下定决心搞创新!”殷春银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下班后不再有业余时间。看书、画图、拜师、找高校,自费到农机站学习,经过半年多无数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电动注油机”,全矿1000多辆矿车工效提高了20倍,同时延长了使用寿命。之后,他又反复优化,将26道煤车修理工序全部实现机械化。中国矿业大学的一位教授现场看了殷春银的发明成果惊叹不已,说他去过全国60多个矿,唯有庞庄矿的矿车修理车间实现了全程序机械化,属全国之首。
技术创新减轻了工友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煤矿创造了经济效益。由此,殷春银愈发痴迷,他把创新目光拓宽到整个矿井生产中,“把革新创造作为长征路来走!”
2004年,为解决矿井斜巷“放大滑”难题,他晚上查阅资料画图分析,白天加工试验,一次不成功,再改进、再试验,终于研制出“新型常闭联锁挡车”装置,解决了过去挡车装置安装难、操作难和维护难的问题,提高了矿井安全系数。目前,这套装置各单位仍在使用。
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殷春银立足矿山,攻坚克难,先后发明革新成果58项,其中9项获省、市、集团公司科研成果奖,4项获国家实用专利,为企业创效1000多万元,被誉为矿山“爱迪生”。还先后荣获“江苏省十大杰出职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他说,“没有工会的挖掘、培养,哪来这么大的影响!”
“1989年当选全国劳模时,全总领导亲切接见并与我单独留影;还受邀参加过省劳模座谈会,受到省委书记、省长接见;2004年在工会帮助下,以我名字命名成立全国首个劳模工作室……这些都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回忆起往事,殷春银分外激动。
工会赋能花盛开
为了给殷春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创新条件,激发职工创新激情和争当知识型职工的积极性,2004年8月,在集团公司和上级工会的关心支持下,全国首家以劳模名字命名的“殷春银劳模工作室”在庞庄矿成立。工作室主要职责是负责矿井运输设备的革新、制造和试验,围绕企业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大胆进行技术革新。
“当时矿上办公用房很紧张,上级工会积极协调矿领导,对机关办公用房进行合并,给我腾出300多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实验室,还配备了电脑、空调、4张办公桌、绘图仪等。当时拥有一台电脑是相当奢侈的,机关科室都没有配置。”殷春银说,工会对创新工作室投入心血最多、支持力度最大。
“殷春银劳模工作室”的创立,率先引起徐州市总工会的关注。徐州工会紧密跟进,向全市推广,使其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和工会系统学习的典型。全国各地工会前来学习取经,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劳模工作室。目前,徐州建立的各类劳模创新室已达227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桃李芬芳向未来
工作室成立以后,殷春银感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通过现场教学、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壮大职工创新队伍,创新成果不断。工作室成员郝大宝的《斜巷防超挂车控制操作法》获徐州市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夏伯党的“煤矿防爆起动器开盖断上级馈电开关并闭锁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全集团先后涌现出25个以带头人姓名命名的技术创新团队,400多名劳模与1000多名职工签订“名师带徒”协议。徐矿集团匠人精神薪火传承,点亮了矿山职工创新创造之光。
回顾与工会的点点滴滴,殷春银真诚地说,他作为一名普通矿工,时刻感受到工会就是矿工的家,每当参加工会活动时,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感受到了家和亲人般的温暖,会永远珍藏在心间。
展望未来,殷春银仍然是热血满怀,他说:“我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各级工会的关心、引领和多方支持,每当我生活、工作或创新项目碰到一点困难,工会都及时给予我关心和帮助;每当我工作中取得一点点成绩,工会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工会的存在,我这70年,值!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工会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胥明虎 通讯员 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