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会是职工的选择”
发布时间:2024-07-23 11:59:28
1984年8月10日,全国第一家乡镇工会堰桥乡工会成立
他,一米八的个头,身材魁梧、步履坚定,浓眉大眼、性格刚毅。他就是原无锡县橡胶厂第一任工会主席高炯。
工会在改革中应运而生
静静的堰桥河,由南往北纵贯街区流向长江;河畔的无锡县橡胶厂,曾经红红火火。
“堰桥橡胶厂(无锡县橡胶厂)工会是苏南乡镇企业第一家建立的企业工会。这家基层工会率先成立,是职工的选择、历史的选择!”高炯开门见山地说。
高炯1958年5月出生,堰桥新塘里人。1976年初中毕业后应征入伍, 1979年复员回乡,安排进无锡县橡胶厂工作。这个厂是上世纪60年代利用原公社哺坊房子,几家小厂中慢慢发展壮大而来,当时厂里职工200多人。
一切得从头开始。高炯从一线工人干起,先后在压机、挤塑、轮胎、鞋子等车间岗位,凭着脚踏实地、任劳任怨,1981年担任车间主任,1982年春天提拔为副厂长。
堰桥是改革之乡,在乡镇工业发展史上创造了闻名全国的“一包三改”经验,橡胶厂作为“先行厂”,1982年底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试点推行“一包三改”。
这次改革影响深远,乡镇企业发展与职工休戚与共,直接“催生”企业工会:一方面职工选举厂长,工人参与厂务、当家作主的意识和意愿“萌芽”变强;另一方面工人人数众多,每次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实属不易,应当并可以成立组织推举职工代表;同时新型职工队伍已经形成,迫切“呼唤”自己的工会组织。于是,全国第一家乡镇企业工会应运而生。
当选为首任工会主席
1983年,无锡县橡胶厂是完成工业产值700多万元、利润超200万元、职工有600多人的中型乡镇企业。“职工呼声很强烈,厂领导层也有意愿。”时任承包厂长王福裕,支持企业组建工会,专门向堰桥乡党委领导请示。
1983年7月18日,堰桥橡胶厂成立工会,是全国第一家成立工会的乡镇企业,高炯当选为首任工会主席,这年他25岁。
“我们企业工会做了好多事情,是职工的‘主心骨’。”堰桥“一包三改”推行生产“定额制”,橡胶厂个别定额不尽合理,导致完不成、次品率高,工会在厂务会议反映上来、帮工人说话,并提出不少“合理化建议”,大多被企业采纳了,职工很高兴。
高炯任工会主席后,组织员工赴上海等地学习和试制新产品,在上海师傅指导下成功研发桑塔纳汽车挡风玻璃嵌条,成为企业“拳头产品”。他积极培养职工技能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关心慰问贫困职工等,使工会在职工心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与工会发展“双赢”,当年橡胶厂工人年终分配人均近2000元,比其他企业高20%。
堰桥工会经验全国推广
“一包三改”给堰桥乡镇工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1983年总人口3万的堰桥乡拥有村办企业142家、乡办企业18家,工业总产值6828万元,乡镇企业职工10014人,超过全乡总劳动力的60%。
广大职工盼望有一个自己的组织——工会来管理自己的事,无锡县橡胶厂工会成立正逢其时,其作用与成绩令人瞩目。堰桥净化厂、风机厂、毛线厂、毛纺设备厂、冷作厂等6大重点企业纷纷跟进,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短短一年时间全乡已成立基层工会26个,发展会员3120余人。
1984年8月10日,在改革创新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和职工意愿,全国第一家乡镇工会——无锡堰桥乡工会“瓜熟蒂落”。
堰桥乡工会的诞生,给堰桥乡镇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给全国乡镇企业成立工会组织起到很好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我此生无怨无悔”
1989年,高炯调任无锡县(堰桥)第五轧钢厂工会主席、政工科长等职,他不改劳动者本色,与工人们“打成一片”,建立健全工会组织、职代会、安全生产等各项制度,开展“百日无事故”活动、“安康杯”竞赛、“五好”班组评比等,并注重培养职工典型。此后,高炯又到堰桥橡塑六厂、日化厂,继续任企业工会主席等。他无论到哪个企业,都把工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1994年,高炯“下海”自谋职业,做回收废钢铁等生意,找场地、添设备、拓渠道,吃了千辛万苦、遇到不少困难,终于站稳脚跟、经营有成。
这些年来,老高没忘记工会、没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他经常与工会及职工朋友联系,参加相关活动,热心社会公益,帮扶困难职工群众。“担任企业工会主席10多年,让我觉得工会工作大有可为,我无怨无悔。”
胡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