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矿业:精耕细作强产改 聚力攻坚增效益
发布时间:2025-06-27 09:31:53
站在江苏油田南方分公司1号接转站门前,映入眼帘的是闪闪发光的八个字“精细管理,精心操作”。“我们目前拥有油井64口、捞油井25口、注水井4口。”江苏油田江苏矿业南方分公司经理陈义宝说,他们坚持以“精细管理,精心操作”深入推进产改,充分发挥采捞作一体化优势,取得了连续5年原油产量稳定的良好成绩。
师带徒锻造全能尖兵
晚上7点半,忙碌了一天的“00后”鲁川,正着手整理100多口油井的生产报表。实习期结束后,鲁川便来到百色油区,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他已从技术员成长为见习副经理,参与日常管理。
鲁川一进入公司,就签署了一份师带徒协议:陈义宝是他的专业技术师傅,江苏矿业南方分公司采油集输组组长章国新是他的现场操作师傅。白天,鲁川跑现场,熟悉采捞一体化流程,晚上坚持学油藏地质,分析老井情况。
“刚开始觉得很苦很累,现在已经能独立分析油井数据了。”鲁川说。2024年,他负责的“油区注水开发方案研究”课题成为江苏矿业年度科研项目。通过对油藏特性的深入研究和现场试验,他对百63、百51-1等井恢复注水,有效提高了区块地层能量,增油100余吨。
“施工任务重,我们必须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尖子生’。”陈义宝表示,油区现场设备老旧,故障率高,经常需要维修。从厂家找人维修不仅耽误工期,维修费用也十分高昂。2020年,他们“挖”到顾国祥当设备管理员。3年的时间里,顾国祥凭借过硬的技术,不仅可以修好油区内的所有设备,还通过“师带徒”机制带出了3名维修徒弟。如今,顾国祥既是设备维修员,还是特种车驾驶员。他的徒弟章国新,不仅学会了维修,还干起了集输和化验工作,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现在,越来越多像鲁川、顾国祥、章国新一样的全能尖兵,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动态考评激发全员活力
清晨6点,采油工、注水工、驾驶员自发从驻地赶赴雷4-13X井现场,帮助作业工一起完成封井作业。直至早上8点,他们才从现场离开,开始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江苏矿业制定的“积分奖励制度”。当员工们参与“分外工作”时,便会把工时列入绩效考核。
为了让员工从“干得了”到“干得好”,江苏矿业还制定了多种奖励机制。4月,一名巡井工发现百49-27井附近埋线管线腐蚀出现漏电,及时上报后,避免了安全事故。分公司根据奖励细则,奖励巡井工500元;汛期下大雨期间,巡井工发现油区内废弃的高压线杆倒地,及时处理后,奖励巡井工800元。
“我们扎实开展‘风险大家查’‘低头捡黄金’‘安全随手拍’等活动,既提升了员工们的安全环保意识,也让大家得到了实惠。”江苏矿业南方分公司监督员陈余峰说,每逢月底,岗检评比都会如期举行。现场,员工根据生产资料、安全环保情况、降本增效数据进行“自评+互评”。为了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江苏矿业打破传统模式,将油区划分为5个片区,每月通过岗检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挂钩,实现了“以比促效”。
练就硬本领,精耕“责任田”
公司根据不同井的特点和产出情况,实行“一井一策”,制定个性化生产参数。“根据油井化验结果,这里有些是低液井,有些是高含水井,有些是稠油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将资源‘吃干榨净’。”江苏矿业南方分公司副经理潘月昀介绍。
“一井一策”让油井的脾气变得逐渐服帖,目前,探区“躺井率”逐年下降,2024年同比2022年下降67%。但是,光靠现有油井,不足以啃下老区稳产这块硬骨头。公司技术人员肯下硬功夫,不断翻阅井史资料,进行邻井比对,通过老井复产,打好“稳产、上产、攻关”攻坚战。
新百4-6井于2005年关停,通过查看井史资料、测功图页面、放套管气等措施后,今年3月复产。复产后,该井增油明显,成为油田流转后产量最高的油井。从2023年至今,探区共复产了8口井,其中有6口井都成为了该区主力井,实现了产量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
通讯员 徐博誩闻 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