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中国工会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壮丽70年,中国工会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

发布时间:2019-10-08 11:01:10

郑莉 张锐 郝赫

从解放初期“图谋工人福利为宗旨”,到上世纪90年代明确“工会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的主要手段是维护”,到新世纪提出“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再到新时代确定维权服务基本职责……中国工会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聚焦国家发展任务,把群众观念牢牢根植于心中,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陪伴新中国走过70年光辉岁月的中国工会,此时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会组织:1949年至2019年,会员从300万人到3亿人,基层组织从10万个到280万个!

工会力量:高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旗帜

上世纪90年代末的义乌工会面临着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小商品市场持续快速繁荣,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劳资纠纷高发…… 对此,义乌市总工会开始探索社会化维权工作,在全国率先成立工会维权专职机构——义乌市职工法律维权协会(义乌市总工会职工法律维权中心),吸收基层工会为团体会员,职工为自然会员;业务上接受公、检、法、司的指导。同时,与当地司法、劳动、工商联等部门单位成立协调机制和调解组织,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化维权格局。

“义乌模式”的背后,是中国工会对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深沉思考与积极探索。针对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工会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提出了“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树立了“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 在这一过程中,一项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工会大行动,为工会维权工作写下有力注脚。

2006年,针对农民工权益状况,全总在全社会叫响“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口号,要求各级工会采取有力措施,从组织入会、送温暖、追讨欠薪、维护健康生命安全、加强顶层设计、引导理性合法维权等六个方面,扎实深入做好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

随后,全国掀起工会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热潮:与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活动;推动恶意欠薪入刑;联合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工作;启动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服务农民工法治宣传行动;推进农民工入会数量和服务质量“双提升”工作;在国际金融危机时,还开展了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等等。

为职工撑腰说话的工会举措,如同年轮,生生不息——《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在全国开展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两个普遍”,推广和总结顾村经验、成都等地维权联动机制、长春和阳泉等地“双措并举、二次覆盖”经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传化经验”等,这些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充分实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

工会行动:服务职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国工会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职工中开展了互助互济活动。发展至今,工会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活动贯穿全年,随时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如今,送温暖和帮扶工作被誉为“做好新时期职工群众工作的一个创举”。仅中国工会十六大到十七大的5年间,全国工会就筹集送温暖资金202.2亿元,走访慰问企业103.41万家、职工家庭4152.9万户;建立3544个工会困难职工帮扶(职工服务)中心,筹集帮扶资金200.22亿元,3620.27万人次职工受益。

服务职工是工会永恒的课题。在做好特殊群体帮扶的同时,如何为更多职工提供更高水平更全面的服务,成为各级工会工作的方向。

2012年,一次声势浩大的工会走访调研行动拉开帷幕——全总在全国启动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工会干部们走出办公室、组成工作组,来到基层一线和职工身边,倾听心声、了解困难、解决问题。一年里,各级工会成立了5.2万个工作组,组织工会干部103万人次,深入40.1万家企业,走访慰问91.4万户困难职工和劳模家庭,与757.9万名一线职工、企业经营者交流,并发放救助金8.6亿元,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

要为职工提供“接地气”的服务,不能仅靠一两次活动,更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方法,形成常态。 2014年底召开的全总十六届三次执委会议,明确提出把职工群众愿望作为“晴雨表”,按照职工“生物钟”开展工作,为职工群众提供普惠制服务。 自此,“普惠”“常态”“精准”成为工会服务职工关键词。

工会创新:打造维权服务“升级版”

2019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位于北京长安街旁的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营业部,邮递员、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户外劳动者成为“座上宾”。全总为这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劳动者港湾”挂牌,使之成为全国首个挂牌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共建品牌。与此同时,相关行业协会发出倡议,号召金融业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资源。

“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饭凉能加热”……越来越多的户外劳动者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遮风避雨的服务站点。自2016年起,在全总大力倡导下,各级工会已建起2.22万个站点,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服务户外劳动者群体334.47万人,有效改善了户外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就在此后一年,全总再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服务职工工作思路:“四个一”,即一片心(一片爱心)、一叠卡(工会服务卡)、一张网(工会网上工作平台)、一个家(职工之家)。 这一工作思路将以往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整合和提炼,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更便捷地为职工提供服务。

围绕“主战场”,激发创新创造力量

有着80余年历史的劳动竞赛,覆盖面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进入新时代,劳动和技能竞赛被赋予新的内涵:从拼“速度”“体力”,到向“效益型”“智力型”转变;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创新竞赛的方式和载体,激励亿万职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劳动和技能竞赛早已成为助推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9年2月,全总十七届二次执委会议再次为新时代工会团结引领广大职工建功立业指明了方向: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

“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在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中开展引领性竞赛,探索在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中开展竞赛”“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着眼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出台更高含金量的政策,并深入推进‘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深化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及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做强做专劳模本科教育,积极搭建劳模和工匠成长平台”……工会组织与时俱进,为激发广大职工劳动热情、创造活力而不懈努力。

工会大学校,助力职工素质提升

有这样一组数据,展现了职工队伍的变化:1949年,全国职工只有800多万人,其中80%是文盲,科学技术人员不到5万人。2018年发布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职工总数已达3.91亿人,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拥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职工人数不断增加,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高技能人才总量达4791万人。

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各级工会持之以恒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图书馆等职工文化阵地;上世纪80年代,普遍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进入新世纪,又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大力推进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中国工会持续不懈的努力,推动职工队伍素质持续升级,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组织将推动农民工素质提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全总下发《农民工工作规划(2016—2010)》,实施技能培训促就业计划,每年向300多万农民工提供就业和创业培训;积极参与国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每年帮助100万名农民工提升技能等级;联合教育部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每年帮助30万农民工提升学历水平。

全面锻造,让劳动之花光荣绽放

对于各级工会来说,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向深入,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责无旁贷的使命。

——做深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全总和各级工会努力搭建教育引导产业工人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措施载体。全总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了“中国梦·劳动美——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网络主题活动,广大职工团结稳定鼓劲的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工会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工人生活中的困难,团结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更好立足本职建功新时代。

——加快构建技能形成体系。围绕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各级工会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深入实施,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重点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师培训等项目,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完善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在全总推动下,备受关注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出台。以此为牵引,各级工会积极推动完善按技术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不断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水平,延伸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链条,让他们学习技术有热情、钻研技术有奔头、掌握技术有实惠。

自1950年至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累计表彰先进集体10667个、先进个人31515人次;截至2019年7月,全总共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集体9661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2444名、全国工人先锋号13148个。他们都是产业工人中的优秀力量,他们代表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时刻激励着广大劳动者建功立业、奋斗争先。

增强“三性”,改革创新成为最强音

2015年,全总面临一项党中央交付的重要任务:启动改革试点工作。围绕增“三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的改革总体思路,全总坚持问题导向,在加强党的建设、改革领导机构、强化机关职能、改进干部管理、推动力量资源向基层倾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精准发力,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改革试点工作。

改革试点方案提出的7个方面27条改革举措均如期完成,原定制定25项制度文件而实际出台了35项;全总机关和事业单位精简编制25%;将全国工会经费全年收入的95%留在地方和基层工会,此外,全总将本级集中的5%中的70%用于对下级工会的补助,重点投向基层工会。

2018年10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七大,在报告中48次提到“改革”,并明确提出“聚焦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进一步优化工会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将工会改革进行到底”。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增强“三性”,改革创新,无疑成为新时代工会工作的最强音。

扎根职工,工会就在你身边

一张工会会员服务卡,一部手机,就可以一键直达工会“服务大厅”,同时可以享受景区门票、体育场馆、职工疗休养等各种优惠折扣——如今,工会会员活动、专享保障都能在微信上直接操作,让工会服务更便捷。

2016年,全总成立网络工作部,当年全总“两微”开通上线,31个省级总工会全部建立了门户网站。随后,借助互联网技术,各级工会创新不断——充分运用“互联网+”“两微一端”等新载体,积极开展网上教育和舆论引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日常、做到经常;各地工会积极开展“互联网+”工会就业服务模式探索,为职工群众搭建更便捷的就业创业平台;以“一片心、一叠卡、一张网、一个家”为抓手,深入推进“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推动会员实名制与普惠性服务双提升,努力实现服务职工全方位全天候。

通过组建工会、建立联席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培育孵化工会领导或主导的社会组织等方式,各级工会加强了对劳动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工会引导社会组织依法依规为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延长了工会服务职工的手臂,让广大职工切实感受到“工会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