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建党百年, 推动新时代党建带工建创新发展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庆建党百年, 推动新时代党建带工建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1-11-08 09:52:33

全省“庆建党百年·推动新时代党建带工建创新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10月底在徐州召开,展示近年来我省党建带工建工作的丰硕成果,推动新时代党建带工建重整行装再出发。会上发布了党建带工建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徐州市委组织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叠石桥市场工会联合会和南京市栖霞区总工会等5家单位作交流发言。

 

选优育强  严管厚爱

全面锻造“两新”党工建指导员队伍

中共徐州市委组织部

近年来,徐州市持续在“选、育、管、用”四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求实效,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岗匹配、服务有力的“两新”党工建指导员队伍,充实壮大了“两新”党工建工作力量,有力推动了“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更宽视野选任,全面建强骨干力量。综合考虑专职、专业、专长等因素,重点选拔党性强、业务精、热情高的同志进入指导员队伍。一是拓宽选人范围。将视野放大到退休党员干部及优秀“两新”党务人员,从更大数量中选更优质量。六年来,累计选聘606名市级指导员,派驻到开发园区、商圈市场等领域开展工作。二是规范聘任方式。采取个人自荐与组织推荐相结合,经县级组织、工会等部门考察后,报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审批,统一颁发聘书。三是强化人岗匹配。根据指导员工作经历、专业特长,合理划分到熟悉的行业领域,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市级指导员谷文惠同志充分发挥担任过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优势,一年来,指导企业开展复工复产等各项服务60余次。

坚持以更实举措培育,全面提升业务能力。聚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重点加强指导员能力素质培训。一是强化岗前培训。每年举办岗前培训班,开设“两新”党建、工会实务等课程,有效提升指导员履职能力。6月下旬,举办了全市“两新”组织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对新选聘指导员、党务工作者等进行了专题培训。二是强化示范轮训。将指导员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市委组织部每年举办1期示范培训班,先后组织指导员赴苏州、重庆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三是强化以干代训。将“两新”党工建最新的工作要求及时纳入指导内容,推动指导员在干中学、在学中进,先后参与指导了党史学习教育、“三创争两提升”、扩面提质增效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以更严制度管理,全面规范指导行为。建立健全日常调度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规章制度,从严从实抓好指导员管理工作。一是加强记实管理。编印《指导员工作实录手册》,要求指导员实时记录工作情况,派驻单位评价工作成效,市县组织部门、工会进行抽查,抽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二是注重日常调度。将“两新”组织党工组织组建情况、党工活动开展情况、重点任务推进情况,作为每月调度的主要内容,用数据说话、凭实绩评判,督促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推进。三是强化结果运用。聘期结束后,对指导员进行年度综合考评,按照30%的比例确定优秀等次,对不胜任现职的指导员,及时调整出队伍。近年来,先后命名表彰150名优秀指导员,14名指导员因工作不力被调整,保证了指导员队伍整体活力。

坚持以更优服务保障,全面激发工作动能。注重服务保障与鼓励激励一体推进,从工作、生活各方面为指导员排忧解难。一是落实工作保障。安排专人对接联系指导员工作,定期开展政策指导,解决指导员办公条件,落实工作经费专项列支。二是强化政治激励。将指导员队伍纳入全市“两新”组织“百佳党务红领”评选范围,6月底,24名指导员光荣入选全市评选表彰的100名“党务红领”。三是提升品牌效应。坚持高起点培育、高层次选树,打造了“程大宁党工建工作室”、“八号门”党工建教育基地等一批工作品牌。今年“七一”前夕,市级指导员指导联系的“两新”组织中,4名同志和2个组织受到中央和省委“两优一先”表彰。

 

“团室共建”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共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

2020年以来,扬州市邗江区委组织部坚持“党建+人才”理念,会同区总工会在全省率先打造科技镇长团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团室共建”机制,一体化推进党建、工建和产改工作,形成了“党建带工建、工建助产改”的生动局面。

突出要素融合,夯实团室共建基础。一是紧扣时代要求,绘制“目标蓝图”。立足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将背靠高校院所的科技镇长团,与产改重要阵地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有机结合,联姻共建。强化目标导向,制定科技镇长团每月开展一次结对交流、提供一项科技成果、组织一场人才对接活动等“六个一”目标,努力将“团室共建”打造成党建带工建、推进产改科技创新的“示范田”。二是坚持党建引领,铸造“红色引擎”。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打造劳模创新工作室红色阵地。成立科技镇长团党支部,强化与劳模创新工作室党支部结对共建,推动博士与劳模、高校实验室与一线车间全方面深入合作。三是深挖团队资源,撬动“科创杠杆”。坚持高标组团定位,全部从原“985”、“211”高校和国字号科研院所,对接组建科技镇长团。发挥科技镇长团名校效应,聘请现任团员担任35家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顾问,面向往届团员组建“团室共建”后援团,以前方团员撬动后方高校的人才科技资源。

突出成效聚合,释放共建叠加效应。一是线上线下同发力。强化平台阵地建设,线上在全省首创科技镇长团“创智云平台”,开设团室共建专题版块,动态发布劳模工作室人才技术需求278项,高校科技成果630项,成功对接项目合作135项。线下,在西安、上海等地成立科技镇长团“智汇邗江”工作站,在高校集中区域打造“团室共建”前沿阵地。二是双向互访破瓶颈。放大活动聚才效应,先后开展博士专家扬力行、武汉理工大学专场“双高”洽谈会、扬州高新区——西安高校小分队招才等校企互访活动13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2名,开展技术攻关86项,入选省市人才科技项目39项。三是内外联动提能力。推动科技顾问邀请行业顶级专家来邗授课,引导产改试点企业出台技能提升激励政策,开展企业劳模、技能能手评选活动,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比如,科技顾问郭立新、张旭海教授先后邀请中国科学院闻邦椿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团结教授,分别到扬力集团、扬杰科技开展学术讲座,提升企业创新意识,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突出资源整合,打造优良发展生态。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出台“团室共建”专项实施意见,制定顾问服务、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等6项机制,从制度层面强化工作组织保障。建立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科技镇长团、劳模创新工作室“两家四方”联动机制,健全职能部门月度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定期会商重点难点问题,督查推进工作任务,确保取得实效。二是凝聚部门服务合力。面向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整合科技镇长团与组织、科技、发改、工信、人社等部门力量,协同开展机关企业党建结对、政策进企业、人才科技“四访四送”等活动,打造“功能聚合、工作配合、服务融合”的“团室共建”工作力量。三是明确考核激励导向。将“团室共建”工作列入科技镇长团重点挂职内容,对标工作任务,鼓励争先进位,评选“积分之星”“进位之星”,激发团员干事热情。推进星级化“团室共建”示范点建设,最高给予10万元奖励,切实以“团室共建”赋能企业和产业创新发展。

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大勇为20个受命名的优秀成果实施单位颁发证书

党建带工建铸三军之眼

促科技强军造大国重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科14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是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和国家探测感知领域的引领者,被誉为“三军之眼、大国重器”。作为军工央企,14所通过党建引领、工会聚力、科技赋能、人才驱动,高质量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支撑强国强军事业。

一、把“六带一优”主线贯穿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

坚持把对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引领作为党建带工建的支撑点,突出带政治建设、带思想建设、带组织建设、带班子建设、带作风建设、带工作发展、优化工作环境,将工建纳入党建工作体系。一方面,坚持以政治建设为根本,强化对科技人才的思想引领。广泛开展“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做合格十四所人”大讨论;带领科技人员传承和发扬14所“海之星”精神、“天虹”精神、“预警机”精神,推进爱党、爱国、爱所、爱岗、爱家“五爱”主题教育;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弘扬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双培”工程,努力把科技骨干和劳模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科技骨干和劳模。另一方面,聚焦重大工程项目,提升对科技人才的创新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电科《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思考》重要批示精神,聚焦国家重大工程,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主线,从技术革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合理化建议四个维度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近两年涌现出技术革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项目800余项,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二、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主题贯穿始终,为铸造大国重器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把党组织活动与工会活动相结合作为党建带工建的有力抓手,推动党员先锋岗、示范岗和技术攻关等活动与“揭榜挂帅”、劳动和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平台等相融合。一是广泛动员职工立足岗位开展技术攻关,参与“揭榜挂帅”挑战赛;实施“换道超车”“战略预置”“补短修长”三个专项行动计划,鼓励职工创新创效。今年共30个团队313名科研人员踊跃揭榜,深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聚焦年度重点科技创新、自主可控任务,开展“与时间赛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等主题实践活动。构建完善的劳动竞赛体系,将劳动竞赛从传统的生产制造端向研发设计端延伸;围绕高端芯片、微系统等“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搭建部门级、所级、省级、央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平台,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等技能竞赛,实现技能竞赛由操作型向科研型转变。近年来,先后承办了4次中国电科职业技能竞赛、江苏省首届微组装和电装技能竞赛,开创了省内、行业内微组装竞赛先河,累计参与职工达2000余人次。三是先后打造由2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个国防邮电工会新时代工匠学院组成的科技创新平台,成立14个项目制团队。依托劳模、工匠等技术带头人,集中征集创新项目、专项征集“金点子”,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创新平台真正成为解决技术难题的“攻关站”。

三、把“党管人才促发展”原则贯穿始终,为“三军之眼”构筑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

坚持把培育人才、促发展作为党建带工建的着力点,将党管人才与工会凝聚人才相融合,形成工作合力服务科研生产大局。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构筑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建立“精准化人才引进机制”“优秀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并通过工会搭建的竞赛平台,实现优秀技能人才从劳务身份向事业身份的转化,进一步拓宽技能人才的发展通道。近五年,70余名职工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已有20余名职工通过技能竞赛完成身份转变。2019年获得江苏省引才用才成效显著单位。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服务科技创新人才。通过专题学习、集中研讨、专题党课等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坚持将学党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两批项目清单,覆盖“电科e家”职工小家建设、幸福十四所职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职工服务手册、集体宿舍改造等6个项目,帮助解决职工群众的烦心事、困难事。

 

中小微产业集群党建、产改、

工建一体推进的实践探索

叠石桥市场工会联合会

叠石桥国际家纺产业园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是全球最大、全国唯一的现代化、国际化家纺专业大市场,家纺年生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外贸供货额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近年来,产业园以服务园区发展为目标,坚持党建、产改、工建一体推进,取得了园区得发展、工人得实惠、社会得信誉的良好成效。

建立产改指导站,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针对园区中小微企业多、从业人员多、产业链条长、专业分工细等特点,园区党委坚持党建、产改、工建一体推进,由园区工会联合多部门在园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家纺行业产改指导站,先后召开行业工会、家纺协会、行业商会、规模较大企业主、职工代表等5个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制订出台了4个方面20条改革举措。

加强教育引导,激发企业家参与改革热情。产业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组织企业家、职工代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思想脉络及丰富内涵。邀请专家作张謇精神专题讲座,组织赴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现场教学,增强企业家推进产改的历史责任感。组织发布产改示范案例,增强企业家推进产改的时代使命感。开办叠商振兴学习社,组织企业家围绕招聘、使用、提升产业工人开展交流研讨,增强企业家推进产改的现实紧迫感。

强化行业引领,形成改革链式效应。成立家纺行业工会、企业主、职工代表三方协调小组,指导企业推行能级工资协商和创新成果奖励,实现企业增效益和职工增收入的“双赢”。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把产改落实到生产经营一线。组织开展行业技能劳动竞赛,选拔技术能手参与“张謇杯”中国国际家纺纺织产品设计大赛。开展先进党支部、劳模党员示范岗创争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职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劳模工匠作用,成立家纺行业劳模工匠集群工作室,组建管理、设计、技能等三大创新工作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培训,形成链式引领效应。

抓实学习培训,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本领。引导党员职工带头参训,进一步提升技能素质,让产业工人由“工”变“匠”。制定全工序、全链条、全周期培训计划,建立缝制、电脑绣花、整理、裁剪、花型设计、销售等10个工种培训目录,按照产业工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创办职工学习夜校,开展“工间一刻钟”学习活动,以相近企业、相似工种、相邻班组等为单位进行合理组合,以灵活的方式开展小众化、多样化培训。广泛开展师带徒学习培训,推行师徒绩效同步考核制度,定期评选最佳“师徒”奖。

解决急难愁盼,构筑关怀产业工人的良好生态。叠石桥国际家纺产业园有外来务工人员20多万人,占比超40%。园区把解决“新叠石桥人”急难愁盼摆上重要位置,着力做好“稳心留根”工作。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设立外来职工子女上学公交专列,解决中小学生接送不便的难题。设立暑期爱心看护服务点,方便外来职工子女在暑期随父母学习生活。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专门组建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组织评选最美带货达人,实施小蜜蜂关爱行动,设立户外工作者爱心服务驿站,让他们共同感受“娘家人”的关怀与温暖。针对女性职工偏多的特点,选择在家纺生产的淡季,每年举办1~2期家政培训。目前,已累计帮助600多名女职工实现平稳转岗。

 

党建引领“四融入”

探索打造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

南京市栖霞区总工会

栖霞区总工会找准工会融入社会治理的契合点,持续深化党建带工建机制,围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探索打造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

融入党委统一领导的格局。一是坚定政治方向。区委把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纳入党建“总盘子”,出台《栖霞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等文件,明确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任务、目标和责任;坚持每半年听取工作汇报,每年结合党工共建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把脉定向。二是坚守基层取向。联合区委组织部连续五年出台党工共建文件,围绕社会治理共同出题、共同破题、共同结题,新成立工会组织312家,将党的领导直达社会治理的组织末端。三是坚持目标导向。把参与社会治理作为工会的重点工作,实施主席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五常五防”工作机制,即:紧跟要求常学常新防懈怠,紧盯末端常查常促防梗阻,紧把关口常判常管防失控,紧扣重点常整常治防疏漏,紧贴实际常抓常戒防松动,定期调研、研判和督导,实现目标、结果和效果整体推进。

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一是深化工会改革。把“强三性、去四化”贯穿工会改革全过程,落实区委工会改革实施方案,选优配强街道、园区工会队伍;开展“学四史办实事”活动,政策资源向基层倾斜,走访联系100家重点企业,建立完善“三库两报告”制度,加强工会规范化建设,在深化工会改革中为基层融入社会治理提供支撑保障。二是建立一体推进机制。出台《新时代栖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党建、产改、工建一体推进的实践路径,建立政府产改联席制度,开设新时期产业工人职业素养提升培训班,畅通产业工人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完成南京市“探索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创建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两个项目试点任务。三是构建大群团联盟。率先在全省县区出台《高质量推进“党建带群建、群团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探索政策众汇、服务众聚、项目众推、难题众议、资金众筹、成果众享的群团共建工作机制,聚焦职工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变问题清单为服务清单、满意清单,实施“网格磐石·党群基石”等项目43个,以大群团联盟推动社会治理方式。

融入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大局。一是打造服务阵地。建设党工阵地278家,开设党工共建双周课堂,组织开展职工“有事好商量”活动;建设法律服务站11个;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工会分庭,“一站式”化解职工劳动争议;建成“爱心·安康驿站”101家,为户外劳动者提供便捷服务。二是组建服务队伍。成立117支职工志愿者服务队伍,组建职工法援团队、工会人民陪审员队伍,动员快递员、送餐员等群体参与防诈骗等宣传志愿活动,扩大职工参与社会治理覆盖面。组建劳模宣讲团,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活动100场,引领职工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三是选树服务典型。把参与社会治理纳入党工共建先进单位、优秀微服务项目和党工共建先进个人、最美劳动者的认定内容,激发职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融入治理能力创新的布局。一是助力推进乡村振兴。落实“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开展“一棵葡萄·一个梦想”项目,2020年以来帮助区域12户困难职工家庭实现共同富裕,服务全国总工会定点扶贫县山西壶关48户困难家庭精准脱贫,项目获全国工会扶贫短视频故事征集活动三等奖和省服务职工优质项目一等奖。二是致力实施科技创新。立足示范引领、人才聚集、创新攻关、培育传承,指导相关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在水环境治理、工业热处理设备、交通智能化建设等方面获得国家专利成果60项,为企业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力保证。三是着力打造智慧平台。率先在全国成立5个劳模先进创新工作组和临时党支部,实施“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工程,实现社会治理数据化、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指挥扁平化,为平安防控、人口和市容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与会人员一同参观江苏第一个党支部史料展和徐州“八号门”事件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