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冬:从中专生到技能大师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韦冬:从中专生到技能大师

发布时间:2022-08-05 10:22:22

韦冬入选江苏首批特级技师。

朱新法

见到韦冬时,第一感觉是他像个地地道道的工人:身材有点瘦削,但精神饱满;穿着工装,里里外外透出一种活力。

说韦冬是一名工人没错,不过这名工人很特殊,江苏工匠、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江苏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产业教授,他还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最近甚至入选江苏首批特级技师。而他的学历仅仅是中专。

韦冬出生在吴江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爷爷与父亲都是钳工职业,从小就看着他们“捣鼓”那些机械设备,尤其一件件锈迹斑斑的零件转眼焕然一新,让他产生了无比的“崇拜”,下定决心自己长大后也要从事这样的工作。

1996年,韦冬中专毕业,进入亨通集团旗下的亨通光电,做了一名电器维修工。韦冬在学校学的是汽车维修,而要干的却是电器维修,这可完全是两码事。不过,有机电方面“家族遗传”特长的韦冬,并不畏难。进企业后的头三年里,他从头学起,逐渐掌握了电器维修的技能技巧。由于肯动脑筋钻研问题,摸透了车间里的设备性能,韦冬的维修技能日渐提高,在企业里有点名气了。机器出了问题,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韦冬来看看,韦冬也不负众望,一看就能看出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很快修好。电器维修工,韦冬一干就是8年,8年干下来,企业里上上下下都知道韦冬是个人才了,说,这小伙子灵光,机器设备就像长在他脑子里一样,他脑子一转,就能知道机器设备的“五脏六腑”。

韦冬的本事引起了企业领导的重视,对他说,别干电器维修了,搞研发吧。

原来,亨通集团生产光纤光缆的装备中,前面两道工序的设备都是进口的,后面两道工序的设备是国产的,一条生产线占地150平方米,企业领导要韦冬搞的,是自行研发一套生产光纤光缆效率更高的设备。

被委以重任的韦冬有点忐忑,毕竟维修和研发完全是两回事。但是,对机械装备强烈的兴趣,让韦冬在这一挑战面前格外有斗志。

他决定先挑把握大一点的设备——控制辅机开始研发。研发小组一共三个人,韦冬是领头人。他们先去多家企业参观、调研,然后开始自己设计。三个人几乎吃住在企业,全部心思扑在设计上,半年后的2005年,成缆工序设计成功了,比以前的设备效率提高50%,企业试用了两个月后,发现设备性能非常成熟。韦冬和两位工友充满了自豪感——原来几名技术工人果真可以设计机器装备的!这一年,韦冬被评为公司技术能手。

接着,韦冬带着小团队继续设计这条生产线,生产线上的部件都是自己设计制造的,这次任务就更艰巨了,因为整条生产线的设备更多、部件更繁杂。韦冬和小团队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每次测试时就没日没夜地忙碌在生产线上,结果,他们又成功了!这成为亨通光电第一条自行研发的生产线,而且生产效率整体提高了50%。韦冬也由企业的项目组长一步步成长为项目主任、设备研发部经理。

2012年,公司筹建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始终工作在一线的韦冬成为工作室负责人,并组建起一支10人左右的骨干团队;2016年,工作室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韦冬个人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他又接受了新的挑战:设计普缆和特缆生产的智能化车间。

“以前改造生产线,动手能力强一点就行,智能化车间设计改造是个系统工程,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挑战。”说到这段经历,韦冬至今颇有感慨,在设计改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但他和团队始终没有放弃,“在研发无人值守排线系统过程中,因为过线导向方式这个设计环节,我们就讨论了30多次,图纸修订了20余次,最终上线一次成功完成了项目的顺利落地。”

2014年,一号车间智能化改造完成,全车间综合生产人员减少了30%;接着,二号车间也改造完成,综合生产人员减少了35%,特缆车间改造完成后,综合生产人员减少了28%。亨通集团现有8个省级智能化示范车间,韦冬参加设计改造的有3个。

多年来,韦冬带领工作室团队研发完成了无人值守排线系统、生产线大数据采据分析系统、光缆自动配送系统等原创智能化项目13项,完成了吴江、北京、成都、广东、巴西等生产研发基地180多台套自研生产线的投运,完成生产线改良300多余次。工作室规模也由原先的8人发展到75人,借助亨通集团及工作室的平台,自主培养的高级技师有15人、技师有106人,其中李龙、嵇德海等多人在区、市级技能大赛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如今韦冬已是企业设备总监,但他依然忙碌在一线,他表示,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企业追求发展的需要,自己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工匠们将职业转变为事业,让他们都热爱这一份事业,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工作中重细节、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