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强:把门机操作做到极致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黄强:把门机操作做到极致

发布时间:2022-09-16 08:42:06

本报记者 谢丹娜

在张家港长江边的码头上,矗立着一排红色的“钢铁巨人”——50米高的身躯,二三十米长的臂膀,轻松抓放着几十吨重的货物。

见到操控这“钢铁巨人”的全国劳模黄强时,他正在忙两件事:带徒弟和搞攻关,“一对一传授技能,而且是师傅跟着徒弟走,徒弟学什么,师傅教什么。技术攻关嘛,目前在做件杂货门机作业的远程控制,以后还要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从业22年来,从小学徒成长为大专家,从普通工人到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强深耕港口一线岗位,不断突破装卸工艺瓶颈,把门机操作做到了极致。

钻研技能,做最好的门机司机

22年前,18岁的黄强从上海港湾学校毕业,进入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成为一名门机司机,也是当时张家港港第一批走上门机司机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

“一开始很多老师傅并不看好我。”回忆起上岗之初,黄强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当时瘦瘦小小,只有94斤,在门机这个庞然大物面前,就像个可怜的小蚂蚁,“反差太大,大伙都怀疑我能不能把门机开起来。”

其实黄强自己也有些发憷,“第一次上门机是学校组织去一家企业参观,爬的还是那种起重量5吨的小门机,我爬到一半就打住了,手脚都在发抖,紧抓着栏杆不敢动。”

在港口当一名门机司机确实不容易。每次当班,工位在高25米的空中,独自困在不足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作业12小时,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三四百次,寂寞而枯燥。可性格有些内向的黄强觉得,这份工作还挺适合自己,他下决心要当一名最好的门机司机。

“刚走上工作岗位,大家都有些新鲜感,兴冲冲地就跟着师傅上门机去操作了,我整整在师傅旁边看了一个月,就看师傅的每个吊装动作,在心里预判他下一个动作怎么做、要到什么位置。”没过多久,他的预判已经能够和师傅的操作八九不离十了。

等黄强开始动手操作,才知道做和看是两码事——钢丝绳在空中不停地摇摆,钩头晃来晃去,跟想象中的差太远了。于是,只要一有空,他就上门机训练,起升、转向、松关,简单的操作他练了上千次,还用两个水桶盛满清水反复练习。

仅一年时间,黄强就能独立完成全部货种的作业,打破了以往新司机“1年散货、2年袋装货、3年件杂货”的常规,实现从散货作业直接到件杂货作业的“跳级”跨越,工友们至今还为他创造的奇迹惊叹。

外表腼腆的黄强是个内秀的人。2004年,公司首次承接钢管作业,钢丝绳晃动十分明显。怎样最大程度减少钢丝绳的晃动?黄强琢磨实验发现,稳的技巧在控制变幅操作上,“手打到档位保持一定的时间,比如保持三秒,马上回零再保持三秒,然后再迅速打到档位。”

当时门机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全靠司机自己摸索。已是班组长的黄强赶紧将这一心得记录下来,希望形成规范帮助大家快速上手操作。之后,他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去验证,2012年形成黄强门机操作法1.0版。他和班组的伙伴们又收集来港货种资料和作业特点,结合实操经验,选取港口作业中存在一定难度的货种,把整体吊装过程进行标准化动作分解,独创出以“稳、准、快,一钩准、无声响”为精髓的黄强门机操作法2.0版,成为公司门机司机的必学技法和培训标准教材。

学习了黄强门机操作法,2018年底入职的新员工、黄强组组员施令毅,仅用了16个月就能够熟练完成件杂货的吊装作业;在张家港市职业技能电视大赛之《超级技工》威风吊车司机比赛中,黄强组包揽了前3名。

创新攻关,像玩游戏一样打通关

随着港口业务不断发展,货物的种类、规格越来越复杂,给门机吊运带来了许多新挑战。2012年,公司成立黄强工作室,在负责门机司机实践培训的同时,还要承担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研发。黄强带着来自各个条线的20余名技术技能骨干迎难而上,不仅“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还打造出“做豆腐”“放鸡蛋”“堆积木”等响当当的作业品牌。

“创新攻关其实就像玩游戏一样,门机好比一个大型的游戏机,任务就是把一个个货种的吊装安全高效地完成。”曾经在休息时喜欢打几把网络游戏的黄强,把自己单调枯燥的工作变成一种乐趣。

2014年,公司接下了出口日本的马口铁作业。马口铁价格昂贵,板材很薄,稍有碰擦就会发生货运质量问题,当时客户提出“要像做豆腐一样做马口铁”。黄强心里打起了鼓:豆腐一碰就碎,像做豆腐一样做马口铁,意味着门机操作过程中不能有任何闪失,“但港口前期并没有这类货种的作业经验,也没有相关作业数据的积累,一切只能从头开始。”

要避免马口铁碰擦,关键是松关时要慢要稳。于是,他组建操作团队进行专项训练。反复练习中,黄强找到了稳松关的破解之法:在落地松关之前多停顿几次,加大货物整体缓冲,尽可能减小马口铁落地时的冲击力。黄强由此总结出了“连点操作”吊装法,并亲自上阵,一件件马口铁在他的操作下精准落位。

2017年,港区要吊装一批运到文莱的预制板,用于建设“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文莱跨海大桥的桥面,大概有18000多吨,每根预制梁造价达7万~8万元。预制梁一根长12米,但周边10厘米左右是纯水泥构造,一旦碰撞就会破损。“我们要像放鸡蛋那样吊装预制梁。”黄强通过观察每一个起吊的运动轨迹,记录每一次作业的参数变化,反复试验和总结,最终形成了预制梁作业门机操作“垂直起吊”“三次停顿起吊法”和“一次到位松关法”,完全攻克了预制梁易碰擦难题。这些操作方法推广后,水泥制品作业再没有发生一例货损,作业效率提升了50%。

设备作业是门机作业的重点更是难点,特别是体积大的设备,操作难度和风险系数都极高。“公司最大吨位的门机负重仅40吨,而有些设备重达数十吨甚至超百吨,且形状不规则,重心无法把控,必须采用两台门机抬吊作业。”黄强在确认设备吊点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慢档同步吊装法”和“跟随稍带刹车旋转法”,有效攻克了大件设备的抬吊作业难题,打造了“像堆积木一样作业大型设备”装卸品牌。

“包括前面的门机操作法,是我22年来最难啃的4个硬骨头。”黄强告诉记者,“这样一关一关打下来,就像游戏打通关了,真的是成就感满满!”

哪里有技术难题,哪里就有黄强工作室成员的身影。10年来,他们一起完成了“件杂货自动拆钩升级”“防倾式水泥管桩吊钩”“研制装载机加长臂铲斗”等50多项创新攻关,为企业创效上千万元。

拼搏奋斗,建设智慧绿色港口

“一生一事,一事一生。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其实就是把一件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好做精。”在黄强看来,他所专注的门机操作,10年来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技术进步非常明显!以前门机说起来是机械化操作,但其实是人机交叉,还要人工参与作业,而现在散货作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目前我们正在做件杂货作业的远程控制。”

黄强告诉记者,张家港港作为全国最大的阔叶林进口基地,近年来进口木材量逐年增加。但是由于材种、规格差异极大,货物价值高,一直沿用的是“人力提头+钢丝绳绕捆吊”的传统工艺,“需要四五个工人先将几根木材做成一组套在钢丝绳里,然后去穿起吊钢丝,工人让开后由门机司机起吊,吊到码头上工人还要去拆钩……这种工艺安全风险很大,人工劳动强度较高,一直是困扰公司安全管理的老难题。”

黄强带领团队积极拓宽思路,从吊装环节入手,反复蹲点观察、论证,开展专项攻关,最终创新设计制作了木材“抓木机+专用托架+无线遥控抓斗”工艺,不仅将木材卸船效率提升了64%,每年可节省成本300万元,还彻底消除了木材卸船作业人、货混杂的安全生产隐患,安全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结合环保要求,他们研制了“散货不落地”装卸工艺,还对散货抓斗进行技术改造,有效减少了散货作业过程中的扬尘。

“他在技能提升、创新攻关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努力让企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张家港港务集团港埠分公司党委书记巫国琦这样评价黄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而拼搏奋斗!”黄强表示,要让港口更加智慧绿色,不管是技能提升、工艺革新还是技术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发展壮大港口工匠创新联盟,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希望职业教育更加注重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使培养出来的技能人才更好地对接企业发展需求。”

扫码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