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华:让音乐教育回归育人本心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黄美华:让音乐教育回归育人本心

发布时间:2022-09-16 10:27:31

记者 王鑫

从教35年,把“音乐种子”植入“文化土壤”是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音乐教师黄美华一直以来的追求。她秉承“课比天大”的信念,把音乐课上成了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让音乐教育回归育人本心。

“课比天大”是黄美华的座右铭。她说,绝大多数孩子的音乐素养来自课堂,好的课堂教学才能带给学生高的人文素养。

针对孩子“走音”的情况,她借助QQ和微信,倾听每个孩子发来的演唱录音,及时发现纠正,提出解决办法,不让“五音不全”的标签影响孩子的自信。她用贴在教室里的“红苹果”,记录孩子每一点进步;她与孩子签订“秘密条约”,帮助孩子改正一个个秘密小缺点;她创新提出“五分钟歌唱”,给了小歌星们一方施展才华的舞台;她借“首席小助手”让“调皮大王”有了发挥正能量的地方。

在黄美华看来,音乐教育不只要教“音乐的ABC”,还应让音乐和音乐学习回归文化语境,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让音乐课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她致力于“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研究,关注儿童音乐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儿童的学习体验放在首位,让音乐课融入了“三味”:围绕音乐要素设计教学活动,有浓浓的音乐味;引领每个儿童参与趣味音乐体验,有醇醇的儿童味;音乐作品纳入文化大背景中理解,有满满的文化味。

她发现语文课本里有很多与音乐学科相关联的课文,从此主动牵手语文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执教课文《京剧大师梅兰芳》时,她带着学生走进梅兰芳曾经演出过的剧场——更俗剧院、梅欧阁纪念馆,了解京剧与家乡南通的渊源,让孩子从音乐和语文不同视角看到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梅兰芳。“我们借助音乐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所描述的语境里,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韵律之美。”

《二泉映月》《长江之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大量的音乐欣赏与文本阅读,让学生学会以更宽阔的视野,体察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风格,逐步提升音乐感悟和理解能力。

同时,黄美华还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学习民族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她不断开辟新的课程资源形态,构建新的课堂范型,让儿童沉醉其中,美美地听与想,快乐地唱与创。在充满文化意蕴的语境活动中,儿童的情感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音乐与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排笛是学校音乐课堂的乐器,成为学生艺术素养提升的重要支撑。黄美华和其他教师一起为排笛编写校本教材,制作课件,拍摄录像课,在全国使用,让更多的孩子可以领悟音乐的魅力。

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施丹瑾说:“每年全国各地的代表团都会走进我们学校,走进黄老师的课堂,学习她先进的教学理念。”黄美华的事迹被《央广网》《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记者走进她的课堂,以《上她的课,孩子们听到下课铃》为题发表文章,表达听课感受。她主持的“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研究,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上刊发专版,两次荣登《江苏教育》发表教学专题,2013年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2022年又获特等奖。

荣誉背后是黄美华超出常人的付出与坚持。2015年,爱人不幸身患重病。每天清晨起床做饭,送他去医院做康复治疗已成为黄美华的常态。在人生最困难的7年间,她也没有落下一节音乐课。

“最近收到了我的学生胡陈辰发来的一段视频,现在她是一名现役军官。她和小伙伴合作演唱的歌曲《大中国》,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传播,我为她感到骄傲。”黄美华向记者展示学生的作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