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最后一公里”,让劳资双方互利共赢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畅通“最后一公里”,让劳资双方互利共赢

发布时间:2023-04-20 09:14:53

外企工会工作如何创新发展?来听省劳模秦滢分享她的经验——

畅通“最后一公里”,让劳资双方互利共赢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这是我第三次作为代表参加省工代会,相比2008年第一次时从容了许多,我希望加大集体协商贯彻落实的力度,给基层工会提供更多的协商法律依据,更加有指导性地推动工会工作。”江苏省劳模,苏州福田金属有限公司总务课长、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秦滢说。

“与人打交道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1997年作为工会筹备组成员开始从事工会工作,先后担任分工会主席、工会委员、经审主任、工会主席,我和工会很有缘分的。”秦滢表示,充分运用集体协商提高工人薪酬待遇,促进广大职工共同富裕。

探索开展集体协商

今年3月底,苏州市高新区演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集体协商场景,由区内企业工会主席、行政负责人代表分成两组扮演劳方和资方,双方就企业职工的工资薪酬福利、职工体检等进行了“唇枪舌战”,生动还原了劳资双方谈判桌上的现实场景。

“我亲历了这次集体协商模拟,也深知集体协商带来的诸多利好。”秦滢说,苏州福田金属有限公司是一家日商独资企业,自1998年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致力于提高职工技能和效率,增加产业工人收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一次协商后,创造的合格率高了,产量多了,职工能力强了,降低成本也多了。有了这样的前提,工会在与行政方协商的时候,更有优势为职工创造更多的薪资福利待遇。”

如今,福田公司已积累了丰富的集体协商经验。在苏州高新区总工会成立的高质量工会联盟中,福田工会位于第一梯队,以秦滢为主力负责传帮带,一方面总结区内优秀工会的特点和经验,树立基层规范发展“新标杆”,鼓励工会跟企业资方多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培育基层工会建设“战斗队”,组织政企交流会,推动基层工会组织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5月1日起,《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正式施行,劳方跟资方的关系将更为和谐,这是秦滢当前最为期待的一大喜事。

架起三方沟通桥梁

一个偶然的机会,秦滢发现,企业的职工流动率特别大。“为及时控制住现状,我果断向总经理提出,在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由工会举办欢迎会,让员工进入新公司第一天就认识工会这个娘家人。”

“作为外企的工会主席,遇到的困难相对多一些,一边要站在外国老板的角度为生产服务,一边又要兼顾职工的利益。”秦滢深谙这个道理。去年年底,公司80%的职工被赋黄码,但企业生产不能停、当地政策要执行的“两难”情况下,她多方听取职工意见,综合考虑政策要求,在公司安排第三方核酸检测,要求职工坚持公司家庭两点一线,随时掌握员工的身体状况。“在周边多家被赋黄码的日资企业里,我们是第一家邀请第三方来进行核酸检测的企业,总经理感觉特别有面子。”秦滢告诉记者,“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公司在2021年疫情期间把握住了中国市场的机遇,创造了创办以来最高的效益。”

三年疫情导致外方总经理无法回国,这牵动着秦滢的心。“我们积极加入苏州总工会举办的‘家在苏州’活动,邀请总经理参与其中,让他感受到我们工会的人文关怀,略解思乡之情。”

打开创新创造大门

“2012年,一个小仓库里只有一个货架、两张桌子,当时我们的职工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跟着一名叫陈屏华的职工开展节能降耗的创新创造。”回想起公司的第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秦滢感触颇深。“当时,总经理非常诧异,作为外国老板,他难以想象职工可以不计加班费,为公司降低成本甚至赢得荣誉。”

现在,陈屏华已成长为全国劳模,她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成立至今10年为企业降低成本5730多万元。“去年,陈屏华到了退休年龄,但工会决定保留她的工作室,请她担任技术顾问,培养优秀职工成长为工作室室长,传承劳模精神。”

“‘职工的职业规划从公司的第一天开始直到退休的最后一天’,这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它的熏陶下,工会把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公里’,穷尽方法提升职工技能。”时间的滚轮缓缓向前,职工们取得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在企业管理层与工会携手推动下,公司获评全国能效之星四星企业、苏州市高新区唯一的一家五星企业。

累累硕果的前提是工作室的从无到有、产业工人的培养、劳模精神的总结传承……在此发挥关键作用的正是工会主席秦滢。

“苏州市三年红色工匠培育计划是苏州市委组织部与苏州市总工会联合发起的,具体就是通过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一起把技术能手培养成共产党员,把共产党员培养成技术能手,而且在我们江苏是首创,我要为我们苏州点个大大的赞。”秦滢期盼,未来,苏州市总能给企业更多入党的名额,持续增强工会推动红色工匠培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