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让惠山泥人“潮”起来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周璐:让惠山泥人“潮”起来

发布时间:2023-04-27 08:02:06

本报记者 谢丹娜

头顶桃花的“桃花兔”八音盒加湿器、弹簧款车载摆件“大展鸿兔”……这是江苏省乡土人才技艺技能大师、无锡惠山泥人非遗传承人周璐创新制作的泥人作品。这些新作品将泥人元素和日常生活结合到了一起,充满生活气息。

这位秀外慧中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在泥塑行业奋斗了25个年头,将青春、热血全部奉献给了惠山泥人这一被誉为“运河明珠”的泥塑艺术,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日前,周璐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从喜爱到“醉心”

京杭大运河自无锡穿城而过,在其支流寺塘泾河的岸边,江南名山惠山巍峨挺立,那里汇聚着一群玩转泥巴的手艺人,他们掌握泥塑艺术的“十八般武艺”。周璐就是其中的一位主创人员。

周璐和泥人这门艺术的结缘源于父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父亲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就到无锡惠山泥人厂工作。咿呀学语的孩提时代,她天天跟着父亲上班,被那些可爱的泥捏小人、小动物吸引住了。从耳濡目染,到自己动手捏起了泥人,她手中的泥人越捏越逼真。常年从事艺术的父亲,敏锐地发现了女儿的这份天赋,决定用心培养她。周璐上手很快,从小学到中学,她已经捏出阿福、阿喜等一批神形兼备的泥塑作品。

周璐对泥塑艺术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她于1998年9月进入无锡惠山泥人厂设计室,跟随省级惠山泥人大师曹燕波学习手捏泥人三年后,2007年又跟随国家级惠山泥人大师柳成荫学习三年雕塑。2011年,她于江南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并取得学士学位,实现了实践到理论的再次提升。“手捏三年,雕塑三年,十年下来刚觉入了点门。”周璐这样分享她的经验,“想要做好泥人,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多做,越做越熟练,越练越精湛。”

作为泥人厂的主创人员和工会主席,她带头持续学习和实践,抵住高薪外聘诱惑,将泥塑技艺打磨得炉火纯青。

周璐深知:在云时代,科技与传统融合,才能真正赋能非遗传承。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探索创新,是她近些年的努力方向。她参加了4个国家及省级非遗和雕塑类培训班,不断学习提升。

从专业到“精研”

无锡惠山泥人厂,这个原来有着千人的大厂,如今只剩区区数十人,其中11位非遗传承人更是无锡泥人行业非遗传承人最大的群体,拥有最齐全的泥人工艺流程。但工艺师的待遇、工作环境并不理想;难见迭代,甚至有断代之险。对于入选首批国家非遗名录的惠山泥人来说,这一境况令人唏嘘,更让人倍感前景堪忧。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3D能打印出逼真的模型外在。可周璐坚信,泥塑内在的核心和神韵还得靠工艺师巧手捏出。

周璐孜孜以求,用精品“说话”,用探索“开道”。她重视泥塑精品的人民性和时代性,许多精品持续激活泥塑非遗的活力,被世界多国人士所青睐。20多年来,她先后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中国故事”非遗文化展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江苏周”文化展示、美国孔子学院非遗文化交流、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非遗文化展示、埃及—中国文化节和以色列国际艺术节、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文化创意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要活动。一项项国内外的重要展示活动,需要现场制作的她接受多国专家的现场检阅,这是对她的“大考”,亦是对惠山泥人这一“运河明珠”的“大考”。最终,她交上了一份份令人赞赏的“答卷”。

从现场到“云上”

周璐的作品丰厚,形成简练朴拙、神形兼备、造型新颖、色彩明快的风格,入选国内外大型展览并在国家、省市比赛屡获金银奖,获得多项国家专利,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好的作品不能“曲高和寡”。周璐在古镇、学校、社区、广场等地现场制作泥塑和彩绘,并开设直播课,线上线下推广和传播“惠山泥人”文化。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她依然坚持线上授课并参加海外华侨青少年大运河文化线上直播。

打稿、捏塑、翻模、整修、上色、开相、上油、装銮等,让一个泥人“活”起来有十几道工序。在周璐等人的巧思下,惠山泥人在网上活灵活现,全新的盲盒形象和数字藏品陆续登上了抖音、古镇视频号等平台。来自46个国家的227所华校的华裔师生通过钉钉群、视频直播平台,了解无锡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

“我们这些老手艺带着历史沉淀和感情温度,与机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显然不同。所幸的是,信息通信业为我们助企纾困、注智赋能。”周璐表示,她将用好数字化手段,让越来越多的人与惠山泥人“重逢”或“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