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在科技创新快车道一路“狂飙”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赵强:在科技创新快车道一路“狂飙”

发布时间:2023-05-17 09:14:45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受益于徐矿集团‘满眼都是人才’的理念和省市各级工会举办的职工创新竞赛,我从一名普通的产业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今年40岁的赵强是徐矿发电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五一”前夕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打破固化思维“走出去”

登高瞭望者声震长空,胸怀梦想者逐梦前行。“作为一名新时代产业工人,更应该主动打破阻碍创新发展的守旧观念、保守作风、消极心态,‘走出去’学习对标同类型先进机组。”赵强说。

在抢抓徐州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机遇时,赵强全力以赴推进污泥掺烧项目,在没有借鉴的前提下,多次奔赴现场进行调研分析,不断摸索和充分论证,解决市政污泥入炉难问题,既创造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绿色创新发展。

“在首届大国工匠交流活动上,我携‘掺烧污泥耦合发电技术’通过3D声光动态模型参展,在国家级展台上发出‘徐矿创新声音’。”赵强颇为自豪地说,“以前这些污泥都是填埋来处理的,经过高温煅烧以后,它就以灰的形式被收集起来了,通过罐车送到水泥厂制备水泥,实现循环利用。该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去年初,为创建智慧电厂,实现减员增效,达到汽车衡无人值守的目标,赵强还组织团队开展专题技术调研,同时收集各家发电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问题,编制专项实施方案,最终实现汽车衡无人值守,实现分流6人目标。

努力成为一名“业务精兵”

“从专注到偏执,集中所有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耐心耕耘。”这是赵强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从南京工程学院毕业17年来,他充分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升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做到事事精、处处懂。

在公司推行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模式后,赵强担任项目经理后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汽轮机控制系统可靠性提升”,当时他下定决心要把项目做成降本增效的样板工程。从深入现场开展隐患排查、制定应对措施、编写技术方案到进行材料采购,每一个环节他都要严格把关。为保证工程质量,他每天待在工地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5mm磁力钻头口径小,现场位置受限无法固定在钻架上,他就和同事轮流替换,坚持手工钻孔2小时,有时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在同事们眼里,赵强是个爱钻研的“技术大神”。一次,凌晨2点,他用X射线再次检测,却发现一处焊口出现了微小裂缝,立即组织了消除。当EH油压出现小于0.5Mpa的细微波动时,他又抓住时机,重新对模块充分解体,最终查找到问题根源,保证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迸发工作室创新火花

新时代产业工人有着思维开阔的优势,赵强的创新工作室总能提出一些独特的想法,并将其付诸实施。

有一次,他在带领工作室开展汽包排污供热回收项目时,却发现炉水的压力、温度非常高,不易利用。但赵强明白,越是难啃的骨头,背后越有丰厚的收益。经公司科技立项后,他迅速联系设计院和设备厂家,仅技术细节研讨进行不下20次,4月份改造系统一次成功投运,两台机组有效投运300天,实现降本增效收益702万元。

“我由衷感觉到,创新真真切切就在我身边,仿佛触手可及。”《一种排污工质回收供热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已于今年3月份获得授权。至此,赵强作为牵头人发起创新技术的专利申报已达21项。

为了培养年轻人研发技术的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赵强发挥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通过“一对一导师”与“大咖授课”结合、“培训”与“实操”结合、“打擂台”与“配合战”结合,挖掘开发一线产业工人的潜能,先后制定发布了《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实施管理办法》《技术交流和技术调研制度》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完善创新项目管理、奖惩机制,为技术革新和专利产出提供坚强保障。

在赵强的推动下,工作室与电力高校开展企校合作,每年邀请技术专家授课4场次,重点培训约80人次,围绕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方案、机组灵活性改造等内容,提升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理论水平。

“劳动模范应当成为创新的先锋队,力争走在科技创新最前沿,不怕失败、不受局限、不惧风浪。”作为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赵强发挥头雁效应,近三年取得技术创新36项,获得省市级奖项23项、专利授权23项、QC成果3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