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的本质特征和实践思考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的本质特征和实践思考

发布时间:2023-10-16 09:59:47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既是工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应是工会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治理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优势作用。

一、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建构的本质要求

本课题组认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集历史逻辑、制度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于一体,内涵丰富,特别是研究其实践路径对于工会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工会工作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说,构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主要有5个方面的本质要求:

一是在政治基础上,自觉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放在首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核心要义,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升政治站位。紧扣我国工运的时代主题和工会的政治责任,把参与社会治理工作融入党政工作全局,把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工会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创新相结合,使依法开展自主治理和协同治理形成制度合力。这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根本前提和制度保障。

二是在治理结构上,不断畅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和响应渠道。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和创新具体实践路径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和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找准各级工会参与治理的角色定位,把共商共建共享和谐劳动关系作为工作主线,有效融合社会治理尤其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为职工提供普惠性公共服务作为重点目标,作为加快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益补充。这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管理目标和功能定位。

三是在活力源泉上,坚持底线思维和激发基层组织活力。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和工会改革,与加强工会系统党的建设一体化推进,不断提升工会组织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效能;充分发挥工会作为党政——社会——职工三者之间枢纽性的组织作用,运用工会自身优势吸纳、凝聚社会资源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社会组织和群众组织合力的集约效应,达成社会广泛参与、各类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这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特征和动力来源。

四是在价值导向上,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和第一要务。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人民至上和以职工为本,涵养人民的社会治理主体意识;着力找准工会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着力点,切实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探索用可量化、可操作和可衡量的维权服务成效,增强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成果有效转化和共同享有。这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理想目标和共同愿景。

五是在基础框架上,彰显依法协调劳动关系的有为有位。加强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养成,改善广大职工的社会心理预期和就业心态,形成劳动法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环境相辅相成;坚持依法治理、有序参与和效能评价相结合,组织和教育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和社会群众自治制度,依法维护和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协商机制和制度安排,实践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责功能和任务要求。

二、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模式的时代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要求,需要各级工会在不断推进工会工作现代化进程中,将各项具体职责与功能进行系统性整合,形成不同层次和区域的立体多维空间,有机嵌入到社会整体治理格局中,在依法协调劳动关系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着力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不断增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一是突出工会对社会治理的“主体型参与”,其基本特征是“嵌入”。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是涵盖国家安全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应急体系、生态治理体系、基层治理体系等在内的整体性架构。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要从“参与共治”与“提升自治”即与党政的协同治理和工会的自身治理两方面,以参与者主体的角色进入社会治理系统和过程,形成普惠公共政策的导向与职工社情民意的有效契合,嵌入到各级党委、政府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要创新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通过明晰自治体系界定职能和政策边界,构建起协同治理的目标、原则、界限、责任、方法、路径等,实现自治促共治、共治保自治的社会治理形式,使工会参与的主体角色和效能嵌入到中国式社会治理体系中。

二是突出工会对社会治理的“枢纽型参与”,其基本特征是“协同”。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基于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的共同目标,自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工会对社会治理的“枢纽型参与”不仅是转变组织理念,实现自身组织转型并以更开放的姿态构建竞争、协同的社会治理网络的一种策略选择,还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深化群团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参照。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枢纽”地位,体现为公信力的枢纽、信息枢纽和利益协调枢纽三个方面。除“枢纽”的连接纽带作用外,还具备信息汇聚、任务处理、结果分配、方案执行等系统性功能,通过参与社会治理和承接公共职能相结合,有效配置资源和提升服务效能,形成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治理枢纽”。

三是突出工会对社会治理的“智慧型参与”,其基本特征是“数智”。要利用社会治理大数据在信息管理中的优势,持续提升大数据支撑能力,为工会系统创新治理路径提供便捷、准确、科学的信息服务和综合保障,为精准识别、科学研判和综合治理提供客观、强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将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由传统“点”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体”的多维度治理模式。一方面,基于智能数字“云脑”的支撑体系,打破治理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构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时间维度,以协调不同治理体系在不同时间历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构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维度,以降低参与社会治理的交流互动成本;构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职能网格,建设模块化的工会参与治理渠道和职工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基于一体推进的“数智工会”建设,强化工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的赋能增长,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的辅助治理作用,为工会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科技支撑,提升工会服务社会、服务职工的效能,彰显工会工作现代化与时俱进的内在特质。

三、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的实践思考

当前,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影响下,我国职工队伍利益逐渐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和社会利益诉求形成同频共振,社会网络舆情变化对职工心理预期影响加深,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工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的构建,应遵循工会工作现代化的总体思路,结合社会治理的过程、领域、层次、主体、智能等方面,形成多重路径的集合。路径之间相互关联、彼此支撑,总体上形成体系化建构模式,可主要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基于全过程的社会治理参与路径。工会全过程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建构,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系统性特征,有三个层面的工作要求:

一是在宏观层面,从法制建设角度,加强劳动关系法律法规源头参与力度,明确劳动治理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推进国家职能和社会公共管理立法进程,理顺工会履行公共职能的运行机制,推动形成国家和地方性立法、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政策保障体系,完善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制度保障。

二是在中观层面,立足于中国工会的职能定位和角色特点,将工会职能的发挥贯穿于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之中。坚持鲜明的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从先期立法调研和政策论证,到凝聚共识形成社会治理目标体系,形成工会不同层级的社会治理体系“闭环管理”。

三是在微观层面,明确基层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从社会治理信息的管理实施流程分析,以时间坐标维度来分解,将参与治理分为前、中、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以工作内容精度为标准,明确参与社会治理的目标、计划和指标体系,以普惠性服务帮助职工提高生活品质,满足职工职业发展和社会保障等需求。

(二)基于宽领域的社会治理参与路径。

工会宽领域参与社会治理路径建构,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专业性的特征。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制度机制为核心领域,其路径体系辐射扩展至相关社会治理领域,形成多元立体的领域圈层;以工会自身的组织体系和治理对象的层次性区域性为基础,形成上下协同、流动整合的参与治理路径框架。

一是加强劳动保障政策和工会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深化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研究和基层实践试点;推动企业民主化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建设,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升工会组织的职业化素质和优化管理分层结构,为工会依法有序承接公共职能夯实基础。

二是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新实践。推动将群体权益保障框架纳入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和试点,从单一性、滞后性的事后维权模式转向全方位、超前性事前维权,从个体劳动关系的依法维权转向集体劳动关系的集体协商协调群体维权;借助互联网+工会项目深化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完善各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不断提升工会依法协调劳动关系满意度。

三是不断增强维权服务能力。推动各级工会与各级劳动人社部门、人民法院相结合,完善我国劳动仲裁制度和劳动争议诉讼制度。适应职工职业发展和生活品质需求变化,着力提升工会对职工的服务力组织力,不断提高新经济形态下职工队伍社会组织化程度;共商共建共享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将以和谐劳动关系改善微观劳动法治环境,作为工会组织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

(三)基于多层次的社会治理参与路径。

“多层次”主要包括自身层次、对象层次和社会治理层次,把握好系统性、联动性和精准性相结合。

一是系统性。根据工会自身组织管理体系,按同级地方工会领导产业工会、上级工会指导下级工会的原则,有效理顺不同层级工会的组织隶属关系;解决基层“组织断层”和“工作断线”问题,推动“小三级”工会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发挥县(区)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会的作用。

二是联动性。从全国、省市、单位企业层面强化矩阵式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执行路径和自下而上的反馈路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各级工会定期向党委反馈职工民意的日常化工作机制,完善地方工会与同级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工会、产业工会与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沟通协商机制,畅通各主体利益诉求和利益协调渠道;与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形成联动,在实际工作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社会治理工作。

三是精准性。工会参与社会治理,应注重通过系统性的制度统筹、有效管理和机制安排,实现上下立体联动、左右协调配合和无缝对接,以增强有效参与的精准性。以工会工作体系为职工提供的系统性维权和服务作为基本模块,以各级工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标准化目标任务清单为抓手,按照不同层次和区域的参与治理空间,推进工会精准维权和服务工作,及时有效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实现工会组织“有事想得起、办事找得到”,始终在每个职工身边。

(四)基于多主体的社会治理参与路径。

“多主体”主要包含多元化、结构化、协作化三重内涵。

一是多元化。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及其集体行为构成,意味着各个功能主体间差异的客观存在,并随着社会主体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各主体的立场多元、利益多元,承担的治理责任也多元,使得具体的治理行动和方式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和实践路径。多元化在带来社会组织活力和责任主体创造力的同时,也会造成离散化和多中心化。工会需要研究把握社会分层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新生态,科学分析和系统研判其中的新规律和新特征,找准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定位,并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

二是结构化。治理主体之间存在职级关系、服务关系、利益关系等多样社会关系,它们的相互交织使主体之间形成特殊的结构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同主体的组合及不同的组合方式,都会使局部结构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影响其功能。在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中,工会要发挥填补治理结构中的“结构洞”作用,配合党委政府,及时补位,承接有关社会职能,链接职工、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形成各类主体各司其职的合力。

三是协作化。多社会主体及行为方式的存在,往往伴随着多中心、离散化和碎片化的特征和趋势。高效、团结和有序协作是多元主体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多元主体的共治共享需要实现紧密的制度联结和机制衔接,通过社会多主体的团结协作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目标。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动民主管理立法,完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为广大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发挥对各类以服务职工为目标的社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工会组织自身的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组织,将工作重点转向最需要社会帮助的各类职工群体,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基于高智能的社会治理参与路径。

“高智能”的内涵分指主体智慧与科技智能两方面。其中工会组织作为智慧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是高智能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工会组织基于客观规律构建合理的机制、体系、模式,以科学技术赋予机器等外物处理社会治理事务的能力,形成社会治理过程中的数智赋能。

一是建立智慧型管理保障系统。各级工会可利用门户网站和融媒体平台,结合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强软硬件建设,保障相关工作的智能环境运行安全,确保数据安全;通过办公网络和职工服务网络的无缝对接,充分实现工会内部、工会组织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协商,发挥多元主体和多层结构的群策群力效应,使群体智慧分享机制和服务效能最大化;构建多主体平台间、科技平台间、多平台与科技平台间的对接,围绕“社会治理智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基础信息落地建库工程,实现对“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基础要素的精准定位、精细管理,为全息检索、智能研判等实战运用提供支撑保障。

二是建立外部科技智能参与的路径。首先是打好数据基础。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借助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等信息系统,加强获取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建设全面准确、智慧柔性、动态更新、安全高效的工会工作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其次是推进工会业务网络化。建设网上工作平台体系和电子政务系统,将工会服务工作流程再造、创新发展,实现服务对象和服务时间的全天候覆盖,实现工作信息化、自动化、可视化,使职工群众享受到“一站式”“智能化”服务。最后是打造工会系统的媒体矩阵。整合建设统一规范、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协同互动、有高度黏性的网站、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等媒体矩阵,畅通政策传达和意见反馈渠道,牢牢把握工会网络舆论主导权,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让新时代工会工作灵动起来、活跃起来,成为“听得见、看得清、摸得着”的社会存在,让职工群众切身感受“娘家人”的温暖和关怀。

(课题组成员:浦玲 钮友宁 庄诚 陈启超 孙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