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工英计划”赋能产业工人成长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普工英计划”赋能产业工人成长

发布时间:2023-12-28 08:42:02

张家港职工素质提升五年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普工英计划”赋能产业工人成长

本报通讯员 徐心杰 包蕾

“希望‘普工英计划’能够继续延续下去,继续激励和帮助像我一样的普通职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一线职工求学圆梦”行动的帮助下,今年,张家港富瑞阀门有限公司金加工中心质量科科长张晓顺利提交论文、通过毕业答辩,如愿取得了苏州大学本科学历。在张家港,已有300余名一线职工在“求学圆梦计划”的支持下取得本科或专科学历。

今年底,包括“求学圆梦计划”等一系列职工素质提升工作在内的张家港市“普工英计划”五年行动,迎来圆满收官。2019年,张家港市总工会提出职工素质提升“普工英计划”五年行动指南,探索建立贴近职工、创新形式、务实有效的职工素质提升模式。5年来,以“普工英学堂”“有梦工开课”“三有读书汇”等为代表的“工”字系列工作品牌,积极回应张家港职工日益增长的技术技能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和好评。

强化思政引领,凝聚奋进力量

新时期,怎样做好职工思想引领?2020年12月,张家港市职工文体中心职工大剧院座无虚席,该市各级工会干部、劳模和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全国劳动模范、经开区(杨舍镇)善港村党委书记葛剑锋的事迹报告。

“葛书记十多年来奔走在田间地头,不仅把贫困村发展成了经济强村,还远上陕西安塞、江西井冈山、湖北咸丰、贵州沿河等地开展扶贫工作。”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青年干部王斌依然倍感鼓舞,“这些经历更加坚定了我到基层锻炼、为基层服务、在基层成长的初心,我愿意在广阔的田野乡间贡献一份青年力量。”

五年来,张家港市基于各级工会创设“思进学习社”,累计开展“劳模精神‘四进’、思政教师进企业”主题宣讲超500场,4门课程入选苏州市级职工思政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普工英学堂”50家,面向职工需求打造多元化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基地,累计为10万余名企业职工提供项目化、订单式、普惠性学习培训,着力培养具有鲜明“张家港精神”特质、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职工人才队伍。

繁荣职工文化,助力美好生活

下班后,“职工文体中心”很热闹。今年11月,张家港市启动第十二期“有梦工开课”,通过整合各专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文体爱好者俱乐部等资源,为职工群众提供书法、摄影、中国舞、金石传拓等种类多样的职工才艺小课堂,助力职工学习新才艺、增长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美好生活愿望。

依托“普工英计划”,张家港市加强阵地建设,打造了“初心·匠心”党建步道、“三有书屋”等实境课堂,打造职工文体中心,建成职工书屋207家。澳洋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书屋获评全国示范点,11家书屋获评省级示范点。他们借助职工文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累计开设文艺、体育、创意类课程227门次,总计开课超3000小时,惠及职工61300余人次;创设文体舞台,定期举办职工文化艺术节,组织职工书画影大赛等子活动110多项,参与职工近15万人次;打造“工会杯”品牌赛事,开展篮球、桌球、工间操等群众性比赛;以建党100周年等为主题,广泛开展“职工好声音”“职工子女才艺PK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弘扬时代正能量,展示职工新风采。

“‘普工英计划’的实施,为职工提供了自我提升的良好契机和蜕变成长的广阔平台,也为我们基层工会提供了思路和启发,更好地组织开展服务职工的文化项目,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澳洋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副主席王伟说。

建强劳动大军,激活创新创造

一场技能邀请赛,串联沪宁沿江线。

“随着沪宁沿江高铁的正式开通运营,张家港和沿线城市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这对于工会组织引导职工建功立业,对于加强新时期电力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今年举办的沪宁沿江线电力产业工人技能邀请赛暨“沙洲匠星”张家港市电力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上,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夏立新指出。

在本次“沙洲匠星”职工技能竞赛上,来自张家港、句容、江阴、常熟、太仓等地沪宁沿江线电力行业相关单位的18支代表队、36位选手同场竞技,进一步团结动员电力产业职工传承匠心、精进技能,充分激发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

截至目前,张家港市累计建成“普工英职业技能竞赛基地”17个,联合沙洲职业工学院探索成立“工匠学院”,聚焦无人机驾驶、工业机器人、云计算工程等高新技术工种,及高端纺织、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传统及新兴产业链,举办“沙洲匠星”行业技能竞赛23场,为全市工匠人才搭建了切磋技艺、交流经验、磨炼技能的平台。

“普工英计划”有效赋能了张家港市多元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如今,张家港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了12万人,软硬件齐全、产城人融合的一体化、长效化产业工人培育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日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