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关于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4-01-08 10:56:31

关于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

钮友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尤其注重在现代产业工人中弘扬工匠精神,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弘扬和阐释我国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精神标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弘扬产业工人立志技能报国的工匠精神,厚植和谐诚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文化,对于提升我国现代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弘扬我国新时代工匠精神有以下路径:

一、用心讲好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工匠故事,培养精湛技艺得以历史传承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广泛开展“建功新时代”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强国复兴有我”“中国梦·劳动美”“劳动创造幸福”,成为广大职工自觉坚守的职业信念和社会信仰。深入持久开展创新型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和职工的发明创造,进一步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投身工业经济的绿色转型发展,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提供施展才华的工作舞台。通过门户网站、职工服务平台,打造弘扬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新媒体矩阵,实地调查采访、总结典型经验和宣传造势相结合,主动走进基层、走进企业、走进职工,深度挖掘和聚焦各条战线的劳模工匠先进事迹,及时发现身边鲜活的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故事,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思想交流和技能互鉴,让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成才之路走向职工教育课堂,宣讲和畅谈他们人生职业感悟和赋能成长经验,形成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情境和榜样激励力量,陶冶思想觉悟、锤炼政治品质、净化职业操守,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和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使广大产业职工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干有动力。

二、厚植弘扬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形成凝聚教化人心和改善心智的职业发展导向

采取多种有效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凝聚方式,不断增强厚植工匠文化庄重的仪式感和时代感,形成凝聚教化人心和改善心智的职业发展导向。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设立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劳模工匠日”,建立城市的劳模群雕公园和工匠主题广场,举办技能工匠、“最美劳动者”评选推荐活动,大力表彰和宣传大国工匠和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数字经济发展拓宽就业空间,彻底打破“蓝领”不如“白领”有地位的就业观念,扭转部分当代年轻人不愿意到制造企业工作,不喜欢踏实钻研技术和匠心创造的职业偏好倾向,倡导“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新型就业成才观,给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同样的社会尊重,用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技能成长互动平台,用现代时尚元素丰富职工话语表达和实现方式,激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工匠、尊重工匠、争当工匠,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高技能人才队伍行列,努力使工匠文化成为企业文化职工文化的核心元素,和谐诚信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和劳动管理的集体行为规范。

三、把构建工匠文化作为深化产改的突破方向,营造产业职工立志技能报国的社会氛围

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课程助力就业新模式,创建面向高技能领军人才的互联网智能化学习平台,丰富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学习内容和实践体验。鼓励成立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创新示范工作室,为产业职工立志技能报国搭建创新创造的实训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和行业建设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发挥科技和技能创新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多岗位职业培训活动。推动各类企业(各个行业)完善自主评价制度,建立行业组织和用人单位高技能人才直接认定制度,促进人才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资质的交互融通。

将弘扬和诠释工匠精神作为深化产改的突破口,借助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融合力量,积极为深化新时代产改中弘扬工匠精神建言献策,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和人力资源市场有效供给,帮助劳动密集型企业克服技能人才短缺的供给瓶颈。在各级政府制订、出台产改等相关政策措施时,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系统论证的基础上,各级工会积极做到源头参与维护和精准同向施策,不断增强产改政策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推动将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永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提升产业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尺,充分调动各类工匠人才参与劳动和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创新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练兵的竞赛机制,培养一大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技能大师,探索完善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后流失的市场补偿机制,调动非公小微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双元制”学徒制试点,研制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规范和教学标准。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现代产业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和实训创新团队,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努力使工匠精神和文化成为产业职工的职业底色,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精神引领力,打造我国高技能人才“尚工巧”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