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化学工程领域,用心“碳”索未来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深耕化学工程领域,用心“碳”索未来

发布时间:2024-03-29 10:34:00

女博士助力团队冲进碳中和研究“国家队”第一方阵——

深耕化学工程领域,用心“碳”索未来

本报记者 李垚

在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一位女博士助力团队冲进碳中和研究“国家队”第一方阵,她就是江苏省劳模江洋洋。从2009年至今,她扎根旁人觉得深奥的化学工程领域,在一线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为祖国的建设默默耕耘。

助力团队冲进碳中和研究“国家队”第一方阵

南化公司前身是 1934 年范旭东和侯德榜先生创办的永利铔厂,建厂90年来,创造35项中国化工之最,被誉为中国化工的摇篮。2011年,该公司支撑计划项目——“大规模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及封存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首次作为课题承担单位牵头国家CCUS项目重点课题研究。而助力南化科研团队首次申请到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幕后”之一,就是江洋洋。

2009年,南化研究院引进首批高层次人才,当时27岁、获得过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的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江洋洋,入职有着50余年捕碳史的气体净化所。

“2011年,在领导和专家们的指导下,我担任了新成立的低碳组组长。当时,刚刚休完产假,虽然有所担心,但还是顶上去了。”回忆当初的抉择,江洋洋自己也颇为感触。

当时,为了让申请方案成功获批,江洋洋带着团队带头倒班做实验,课题组以近乎每天一个配方的速度,完成了100多个实验样的模试。她主动承揽了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研究优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2012年8月,作为现场试验负责人,江洋洋及其团队带着最好的溶剂配方去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胜利电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工业试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特别招蚊子。每半小时去装置测温或取样,控制室外成群的蚊虫扑面而来、疯狂追咬。

“江老师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不仅做好现场试验的组织指挥,而且亲自倒班。她还承担了试验数据的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大量案头工作,甚至还促进规范了重大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年轻的博士陈曦,在回忆当初高强度工作时,依稀还记得一帮人在试验现场被蚊虫叮得一身红疱的趣事。

“大规模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及封存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获得2012年度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国内著名高校纷纷慕名主动找来,合作开展碳中和前瞻技术研究。

从科研岗到一线岗 钻炉膛的女博士“太拼了!”

“当时南化公司亟待转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公司希望通过研究院高端人才的引进,盘活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双方互补,也让蹲科研岗的人员有不同视角。我是第一个主动要求去生产一线的人。”

2019年9月,江洋洋转岗到了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她克服一切困难扎根生产一线,与工人打成一片,在学习生产运行的同时,将科研与生产结合,及时解决生产问题,拓展了合成氨、制氢生产原料多样化,为公司两大主要产品的节能降耗做出贡献。她坚持每天到岗位参加交接班会,每天到生产装置现场,平均每2天走完一次偏远岗位,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气化炉是煤化工装置的核心设备,它的连续稳定运行周期对装置能耗有很大影响。为了让设备稳定运行、降低能耗,江洋洋经常钻进直径2.13米、高8米、搭满脚手架的气化炉,将结构、易损部位仔细研究个透。

这一点让在场的人直呼“太拼了”。

此外,江洋洋和团队的人员从不迷信国外专利商,转岗后,他们大胆尝试延长气化炉运行周期,煤化工装置不断刷新连续稳定运行纪录。江洋洋带领大家利用制氢系统设计安全系数高的优势,实现了工艺连投,取得了生产组织和工艺技术的重大突破。

她还带队去先进企业学习,组织重要零部件、易损件的生产企业来现场一起讨论,认真编制改造方案,成功解决了棒磨机腐蚀和漏浆严重问题。这台设备已经运行了许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工作效率高了,劳动强度轻了,煤炭消耗低了。不少一线员工看了都说,“这个博士不简单。”

谁说女子不如男?“要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中学开始,江洋洋就喜欢理工科,对化学更是情有独钟。2002年,上大二的江洋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就有更多机会,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2009年,她拿到了中科院工程所化学工艺专业的博士学位,后顺利进入了目前的工作单位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而工作至今,从碳捕集研究到组织生产装置深度减碳,再到推动净零排放高端新材料项目落地,江洋洋始终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征途上努力奋斗着,践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近年来,江洋洋和团队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聚焦创新驱动,助力公司转型发展实质落地”的问题。

于是,江洋洋的新项目主工艺选择了低碳节能新路线。连续几个月,她反复和各大科研院所沟通交流,利用现有条件将两大主要工艺的技术做得更深更透,积极争取将技术开发成果更好地体现在首次工业化的生产装置上。他们反复研究了新装置热源利用,探讨最好的节能方式。研究了生产废水的回用,实现生产全过程净零排放。推动这个新材料项目后端的科研工作,开发不同牌号不同性能的产品。

江洋洋说:“项目获批只是阶段性成果,真正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是必须完成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