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劳动者本色,争做新时代先锋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永葆劳动者本色,争做新时代先锋

发布时间:2024-07-24 09:52:18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劳模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革命战争时期,体现了“服务战争、支援军事”的指导思想和“为革命献身、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巧干、经验加创新”的劳模精神,呈现出“革命型”的劳模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和“老黄牛”形象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其典型代表人物有吴运铎、孟泰、王进喜、时传祥、华罗庚、焦裕禄、郝建秀、赵梦桃等。改革开放后,陈景润、袁隆平、蒋筑英、邓稼先等知识分子和科研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成为劳模队伍的新成员,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热情。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时俱进的劳模队伍日益扩大,史来贺、包起帆、张瑞敏、李素丽、徐虎、许振超、孔祥瑞、张云泉、宋鱼水等成为新时期劳模的典型代表。“以知识创造效益、以科技提升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成为劳模的价值追求,“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成为当代劳模的鲜明特征。

江苏省总工会紧跟时代发展呼唤,在新时期劳模和先进集体的培育上久久为功、孜孜不倦。我和所带领的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历经30多年,搭乘中国“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的时代快车,逐步成长起来的。

个人成长:在工会关怀下砥砺前行

1988年,我中专毕业,进入黑牡丹集团前身常州第二色织厂当了一名电气维修工。彼时正值企业从国外大量进口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前身“电子组”也应时而生。30多年来,我与工友们攻关在现场、创新在一线,解决诸多“卡脖子”难题,持续推进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先后攻克染液组分在线检测与控制、染色换轴连续生产不停车、精准控制预缩率等牛仔行业难题,填补了国际纺织业多项空白。在各级工会的关心与培养下,我自考大专、本科,并取得了电气工程硕士学位,不断满足时代的期待、企业的要求,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型工人。

这一过程中,各级工会在培育选树劳模以及劳模后管理上目标导向、用心用情,持续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黑牡丹工会设置督导员做好培训宣传服务保障。

2000年,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将我列为重大典型人物,组织撰写的《黑牡丹之魂》,首次全面报道了我学习不断、创新不停的事迹,时任省总工会副主席李晓布多次来企业了解情况,并将我的事迹推向全省的工矿企业。

2004年,时任省总工会主席张艳在江苏百万技术工人大比武活动中,号召全省职工学习邓建军。2005年,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并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特别重大宣传典型。2006年,全国职工思想教育学习读本《中国技工邓建军》出版,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作序,我和许振超、李斌、王顺友以及被誉为“五朵金花”的王英杰、王广兰、张玉珠、葛丽玲、严鸿等同志,作为杰出的当代劳动模范进行重点宣传。

多年来,我先后被推选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省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全国总工会第十六次委员会执委,当选江苏省总工会和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兼职副主席,在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为工人发声建言。

多年来,“常州市创优立功竞赛功臣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江苏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这些荣誉是我个人成长的足迹,更是各级工会培育劳模的闪亮见证。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劳模工匠的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各级工会持续推动落实相关待遇,提高劳模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让广大劳模保持干劲、闯劲和钻劲,始终走在前、做表率,勇当新时代的奋斗者与引领者。

团队壮大:劳模工作室的创新之旅

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长历程,是从一个人的奋斗到一群人的协奏。工作室从1988年成立的“电子组”,到1999年的“邓建军科研组”,再到2009年被命名为“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从一开始的3人攻关团队,成长为20人的创新集体。30多年来,我们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战略,累计完成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引进项目中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改进等任务500多个,共解决企业技术难题50多个,范围涉及公司的所有重要设备;取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40多项创新攻关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2018年,在省市工会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响应劳模支部“双创双提升”工程,成立工作室党支部,通过党员劳模的双领航和党建业务的双轮驱动,实现党建+科研、党建+生产、党建+创新,将邓建军科研组打造成一支技术攻关的尖兵连和创新发展的先锋队。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走出了一条从原先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再到团队集成创新,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工作室先后培养首席技师1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6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7人,培养全国和省市区各级劳动模范5人、各级工匠3人。

工作室在各级工会的关心指导下,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先进班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职工职业道德百佳班组”等荣誉。

示范引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多年来,各级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主题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工会学院”“工匠学院”等职工教育平台建设。期间,不仅将我作为当代劳模的重点先进典型持续宣传,更让我的事迹走向全国,全国纺织行业掀起了学习邓建军科研组的热潮,这不仅是对我的鼓励与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与指引。

在总工会的指导与引领下,作为基层劳模,我在企业内外积极开展“名师带徒”“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战略合作”“劳模工匠助企行”“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等活动;作为全国党代表,我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先后围绕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鼓励企业原始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提出建设性意见;作为江苏省签约产业教授,我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作为兼职工会副主席,我连续多年带领东中部地区纺织行业技术能手赴新疆开展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培训交流活动,与江苏省各地劳模到泗阳等地结对帮扶,为当地企业破解经营和技术等方面难题、培训技能人才。

回首3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和所在班组的点滴成长,是与各级工会的精心培育密不可分的;作为受益者,深感荣幸与责任。展望未来,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我们将一如既往,永葆劳动者本色,争做新时代先锋,推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蔚然成风,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谢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