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石:做好航天事业的“螺丝钉”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王南石:做好航天事业的“螺丝钉”

发布时间:2025-09-01 10:06:18

本报记者 谢丹娜

年近七旬的王南石已离开航天岗位多年,但当生产线上遇到技术难题,他依然“随叫随到”,回到厂里帮忙一起解决问题。

40年里,王南石将自己视作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里“钻”,参与完成30多项技术攻关,先后培养出两名特级技师、4名高级技师和17名技师,编写多部实用型教材。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连串闪光荣誉背后,是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航天事业的奉献与担当。

1980年,王南石从技校毕业进入南京晨光集团,成为一名装配工人,从事伺服控制系统的装配调试工作。这一干,就是一辈子。2017年,他退休后返聘,直到2021年才离开生产一线。

“当工人,就要当一名有所作为的‘匠人’!”王南石怀着这样的激情踏入工作岗位。

航天产品对精密度要求非常高,王南石所从事的装配工作,误差必须控制在微米级。拿装配液压泵来说,一般液压泵的机械密封部位渗漏油率是每小时3毫升,而航天产品所使用的液压泵的机械密封部位渗漏油率必须控制在每小时0.2毫升左右。王南石带领技术攻关小组集智攻关,找到了造成渗漏油率超高的原因。但要彻底解决该问题,必须通过手工研磨来使两个零部件机械密封平面精度同时达到3微米,仅相当于人头发丝的十三分之一!王南石不断尝试,终于摸索出机械密封平面相对研磨的方法,用该方法手工研磨出来的零件的平面度优于技术要求的3微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渗漏油问题。

“同事们都笑称我的手是‘微米手’,说我的手感达到了微米级。其实并没有那么玄乎,这只不过是一天天练出来的,只要用心就能做到。”王南石谦虚地说。

航天产品技术难度高、系统集成复杂,不可能像流水线一样快速生产,国内外都采用人工装配,对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要求非常高,来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一丝侥幸。王南石常对自己说,当工人要有“精益求精”的精神,哪怕身处生产线上极小的环节,也要做到“敬业、专注、严谨、卓越”。他的“宝贝”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这些年的工作心得和技术经验。每当遇到技术问题,他便记在小本子上,然后查阅书籍资料、与设计工艺人员沟通,多方寻求解决办法。

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团队的力量无穷。成为航天科工集团的首席技师后,王南石意识到,不仅要自己带头干,更要带领、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干。2015年,“王南石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王南石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心血,手把手地传授给身边的工友。

2016年“王南石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后,他带领团队立足生产线现有的设备和生产工艺,积极调动工作室骨干成员用“匠人”之心创新工作,将航天产品的“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作为工作目标,始终追求完美和极致。

多年来,王南石主导完成了“油泵机械密封性能攻关”“燃料控制阀装调工艺过程优化”“地面检测能源压力控制优化”“高速、大流量油泵装配工艺研究”等生产工艺攻关和创新课题,提升了生产质量和效率。液压部件装配调试中的关键点就是密封,王南石研制的燃料控制阀采用的是双环面共面密封结构。这种结构形式不能加研磨辅料,只能靠手工研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针对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技师积极寻求全新的方法,最终设计出“用于环状密封自动研磨的装置”,替代了原来的手工研磨,工效提高50%以上,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王南石说,类似这样集体攻坚的例子还有很多,他和团队的同事们已拥有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发明专利。

“我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尽力让自己这颗小小的螺丝钉发挥的作用再大一点、久一点。现在我退休了,还有千千万万的‘螺丝钉’坚守在岗位上,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奋斗着。”回首过往,王南石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