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员:既像家政,更像家人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家庭护理员:既像家政,更像家人

发布时间:2022-05-11 10:37:36

早上6:30,孙海琴就走出家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前往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东阳社区附近的老人家里,直到晚上6点左右下班回家。如果老人需要,吃完晚饭,她还要继续上岗。

孙海琴今年38岁,是“小江家护”的一位家庭护理员。3年前,江宁区打造了“小江家护”居家上门照护服务品牌,整合了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上门照护的服务需求,区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元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将购买服务对象扩大到辖区内所有80周岁以上老人。

“家庭护理员既像是医护,又像是家政,更像是家人。”孙海琴平均每天需要服务约9位80岁以上的老人,每次上门服务1个小时。她记得之前一位客户,是位92岁的瘫痪奶奶,孙海琴隔天就会去一次,给老人擦擦身体,陪她聊聊天。3年多陪伴下来,一见不着“小孙”,老人就会着急。“有时候我一走,她会哭着说‘小孙,别走’。有时候奶奶还会打电话给我,问:‘小孙,你什么时候来啊?’‘后天!’‘后天?’‘嗯,后天!’‘好的好的,你一定要来啊!’”

孙海琴一年大概需要照顾90多位老人,每个老人需要服务的次数不定。“有时候老人盼着你来,我还在路上,他们就已在家门口等着了。”疫情之下,她和同事的工作暂停了40天,有多位8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打电话给她,希望她帮忙理发。“只要条件允许,经过规定的健康检测,我们都会义务上门理发,还给老人们送些吃的。”孙海琴说。

陪伴是家庭护理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小江家护”机构改革后,孙海琴专门负责80岁以上老人的护理工作,她曾经照顾过的庞爷爷转为另一位负责私人照护的同事照顾,结果庞爷爷接连给民政部门打电话,要求换回小孙。“其实并不是同事和我在业务能力上有什么不同,而是爷爷习惯我了。后来还是换我过去了,我给爷爷剪头发,他很开心,剪好后让我坐下,不让我做别的事,还在电视上放《花木兰》给我看,其实也是把我当成自家小孩了。”

和老人聊些什么呢?有的老人喜欢唠叨一些平常事、身边人;有的老人喜欢娓娓道来自己的往事;有的老人还会作为长辈关心嘱咐;有的老人则在聊天中透露自己的焦虑和不安——比起看似多样纷繁的护理业务,陪伴老人除了聊天、逗乐,还有必要的开导。一千个老人,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孙海琴学会观察和倾听老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产生信任感。

聊天里透露的焦虑和不安,也反映出当下一部分老人的现状与精神状态。做了3年多的家庭护理员,孙海琴真切觉得,比起护理老人的身体,对于精神的护理更不能忽视,“特别是一些空巢和独居老人,真的很需要陪伴。”独居且患有心理疾病的张奶奶年过80,是孙海琴最放心不下的老人之一。老人较为敏感,经常谈到子女让她不开心的事,一起出去散步,还会喊肚子痛。“我摸了摸肚子,又简单给她刮了刮痧,她就说‘我好了,你看我手都热了’。我后来发现,其实她的难受是一种心理作用,只要谈到不开心的事,就会肚子疼。”张奶奶总会和她说,“小孙你不要把我丢下。”每每老人说这类话,孙海琴总是格外触动。近年来,随着空巢、独居老人增加,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针对性强、陪伴性强且专业的养老服务,家庭护理员成了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

骑着电瓶车,手里拿着一张打印好的表格上岗出发,孙海琴喜爱这样一份给人爱也获得爱的工作。她的邻居、76岁独居的牛爷爷身体健康,只是希望她能来陪他聊聊天,“你晚点来不要紧,我看到你和孩子就很开心。”——孙海琴带着两个女儿,工作早出晚归,牛爷爷经常欢迎孩子们到他家去玩。牛爷爷是她照顾的老人,更是守望相助的好邻居。“比起计较工作时长、赚多少钱,相处下来的感情、互相的帮助和治愈,才是做这一行最有价值的收获。”孙海琴说,她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下刻板印象,加入到家庭护理员的队伍中来。

冯圆芳 王慧 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