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磊: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
发布时间:2022-09-09 08:49:20

记者 王鑫
[编者按]
日前,“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结果揭晓,南京市金陵中学江敏等20位教师当选“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张九童等20位教师获“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特别策划,与读者分享优秀教师们的大爱光辉。
什么样的思政课,让学生靠“抢”才能上?又是什么样的思政课,能让学生全变成“向日葵”?
2020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后,南京师范大学2019级文学院学生丁姝文留言:“老师,我要赞美你。平常这种课,周围人都低头玩手机,今天全向日葵了。”2021年4月6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2020级商学院学生李冰慧发朋友圈:“情绪被调动靠的不是煽情,而是极其扎实的理论功底,极其强悍的专业素养,以及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触动。这种感觉真的太好了……”4月12日,《形势与政策》刚下课,一名新传院学生留言:“我在后面听得热泪盈眶,特别是讲到雨花英烈的时候……现在太缺这样的思政课老师了。”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南京师范大学王磊老师,被学生亲切称为“磊哥”。
想上“磊哥”的课要“抢”
“80”后的王磊,生于淮海战役故地,从小深受优良传统浸染。潜移默化的红色教育在他心里深深埋下了热爱思政课的种子。
2015年,王磊顺利实现了当一名思政课教师的愿望。7年多来,坚守立德树人使命,高质量讲授多门思政课。在他看来,讲思政课不仅是技术活,还是良心活。思政课教师用什么征服学生?他认为三个字很重要:一是“信”,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二是“情”,厚植家国情怀,心里装着民族国家;三是“法”,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为热爱,所以用心。王磊的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抢课”成了每学期南师大校园里一道靓丽风景和学生的期待。他负责的《形势与政策》课,两次入选国家一流课程,选课人数累计超过50万人次,覆盖全国200余所高校。2021年,他主讲的思政课入选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示范“金课”。
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引起各级领导和思政专家的关注。中央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领导多次走进他的课堂,高度评价其教学效果。2019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著名思政课教学专家沈壮海听了他的课后,当场给出了“王磊老师的课,可以评为“金课”的赞誉。
做“有意义”的研究反哺教学
在王磊看来,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生产者。他始终坚信“教学激发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为学之道。
自2009年开始聚焦“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一主题,他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20余篇。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基层党员群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荣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取得较好研究进展。
正是源于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中的突出成果和全国影响力,2016年,王磊被北京大学“马藏”研究中心聘为特聘研究员,参与“马藏”工程的编纂工作,成果获得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2018年5月2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在北京大学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察看了馆藏的马克思主义典籍,询问了“马藏工程”进展情况,称赞这一工作“非常有意义”。
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还要争做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能手。
教学科研之余,王磊积极从事理论宣讲。近年来,他先后被遴选为南京市委讲师团成员、团省委青年讲师团成员,受聘江苏省委省级机关工委、省总工会、省妇联等单位的党课授课教师。他的高质量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反响热烈、效果较好。
与此同时,王磊的思政课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各类媒体。2020年2月,疫情爆发后,他主讲的抗疫思政课《让新时代青春之花在抗疫中绽放》登上“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阅读量超过26万次,产生了较大影响,该课程获江苏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微视频一等奖。
尤其让他感到倍受鼓舞的是,2020年10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天中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再次播放了他讲授的思政课《特区精神》,产生较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