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保障房建设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09-30 10:14:17
探访保障房建设新模式
本报记者 万森 通讯员 周敏


南京孟北保障房(三组团)项目全面封顶 周敏 摄
陈浩(左)在为工人讲解施工要点 周敏 摄
日前,南京孟北保障房(三组团)项目全面封顶。据悉,该项目提供1122套住房,总建筑面积达12.56万平方米,由南京安居集团和中建二局江苏分公司联合打造。记者专访该项目总工程师陈浩,就高效建造、精益建造、智慧建造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高效建造:节约不少工期和人力成本
“这个项目主要亮点是采取垂直穿插和水平穿插施工工艺,使得高效建造、精益建造、智慧建造的管理理念得以体现。”陈浩告诉记者,采用穿插施工技术,可以节约不少工期和人力成本。
在“垂直穿插施工”和“水平穿插施工”技术指导下,现场摆脱传统“逐节生长”的施工组织方式,解决工序和专业繁多、工期紧张的难题。
记者了解到,穿插施工同时是中建二局“创匠先锋”创新工作室的主要研究课题,项目团队采用工作室智慧研究成果,运用“四线”“两区”综合穿插施工技术,上下左右、前后内外、多工种多工序相互穿插、紧密衔接,寻找施工组织“最优解”,不仅成功打造了“花园式”工地,还使得全面封顶工期提前60天。
精益建造:让现场施工变得更高效
创新创造正在颠覆人们的认知。
以测量墙体强度、垂直度、平整度的智能回弹仪和智慧靠尺为例,“以前要好几个人:一个负责弹线,一个拉,一个扶,还有一个要做记录。现在只要一名技术员就搞定,自动上传数据。”
“那岂不是抢了工人师傅的饭碗?”
对此,陈浩的观点恰恰相反。他说,现在工人不好找,而眼下的新方法新技术有效避免了抢工和窝工,“工人们无须等待,什么节点干什么活。”
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工人们碰到的一些问题,陈浩等专业技术人员去攻克,形成了多种工作方法,有的甚至申请到了专利证书。
传统预制构件梁筋绑扎,好比将衣服穿在身上缝补纽扣,操作空隙狭窄,工人别手别脚,容易出现绑扎质量不佳的问题。项目采用“预制半笼梁筋”施工工法,工人在集中加工区提前绑扎梁底筋和腰筋,恰如“绣娘”将衣服拿在手中缝制“纽扣”,将“预制半笼梁筋”吊装至作业面,叠合板吊装后,只需绑扎梁顶筋和板面筋,也就是简单扣上“纽扣”便大功告成,施工时间能够缩短一半,绑扎质量还可大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仅中建二局承建的孟北保障房(三组团)项目,就拿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的9项专利和1个发明证书。
智慧建造:助力现场施工智能化
众所周知,作为建筑施工的重点和难点,地下工程最耗时间和建设成本。南京孟北保障房(三组团)项目的地下工程约占到了整个总工程量30%。陈浩表示,技术革新及工业化产品运用,改造了传统的施工模式,让现场施工变得简单高效。而BIM数据建模等技术的应用,让穿插施工在内的施工技术更显高效、精益和智慧。
“建筑构件如何连接?最大的有多重?塔吊如何吊装?都在电脑里呈现。”
对于BIM数据建模技术,陈浩分析,以往按照图纸设计施工,可能在实际建造时会有错误和冲突,而BIM能够提前发现问题。诸如地下工程中的消防管道、风管等,就可以通过BIM进行优化排布。
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已然出发,智能建造将是下一阶段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建筑业劳动力不足、生产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的重要抓手。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孟北保障房(三组团)项目是南京市重点保障房项目,凭借“匠心+创新”的质量安全管控,该项目还获评“南京市房屋建筑优质示范工程暨质量安全手册制度实施试点观摩工地”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