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治“欠”保“薪” 保障农民工权益
发布时间:2023-01-18 17:07:30 作者:耿晓喆
日前,为了解当前常州农村外出农民工工作、工资发放及权益保障情况,为农民工就业增收和权益保障提供有效政策参考,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以下简称常州队)通过线上调研、问卷调查和部门访谈等方式对128名农民工和相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发放和权益保障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常州市强化源头治理,根治欠薪工作整体向好,农民工就业领域分布集中,工资发放情况好转,但由于农民工合同签订存隐患、社会保障不完全覆盖等因素,农民工薪资发放和权益保障仍存在困境,亟需健全农民工用工体系、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破解农民工维权讨薪之困。
推进“不欠薪”城市创建
扎实开展“不欠薪”城市创建。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推进,细化明确具体任务、时间进度和责任部门,被省根治欠薪办确定为首批“不欠薪”试点城市。
开展根治欠薪专项整治行动。重点聚焦工程建设领域、加工制造业、新就业形态以及受疫情影响较重的欠薪问题易发多发的行业企业。截止到11月,全市共计全面排查用人单位1009家,涉及职工人数20.6万人,其中农民工14.76万人,共为310 名职工解决欠薪155.2万元。
通过第三方评估组织“回头看”。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100家在建项目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对“制度全覆盖”专项行动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进行专项评估,督促未整改到位的10家及时整改。
加强工作调度和督导检查。建立常州市根治欠薪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调度工作制度,在元旦春节等关键节点,各辖市区、各部门每周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加大清欠工作力度,对重点地区、重要事项、重大案件实施集中督导累计4次,推动制度全面落实。
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
劳动报酬普遍不高,工资发放情况好转。农民工的收入按工作强度、技术要求、个人能力的差别,从千元以下至万元以上不等。调研结果显示,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3000元的占20.2%,3000元-5000元的占48.2%,5000元-9000元的占23.7%,9000元以上的占7.9%。大部分月薪在3000至5000元之间。农民工的工资发放一般实行单一的计件或按月工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工作的工资按月或按季度全额发放的农民工占70.1%,不按时发放工资的情况占9.6%,20.2%的调研对象表示“今年工资发放和拖欠情况较去年相比好转”。
就业领域分布集中,合同签订存隐患。农民工就业多处于劳动密集、价格低廉的低端行业,从事领域相对集中。调研对象中,雇主或非农自营占14.1%、私营企业或个体单位雇员占63.3%、打零工或外卖快递等灵活就业占12.5%,暂时无工作的占比10.2%。相比其他行业,建筑、服务、零散用工等此类行业的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成为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本领不够硬的农民工的从业首选。调查结果显示,128名调研对象中,行业占比最高的为“制造业”(36.8%),占比其次的为“居民服务业”(20.2%),占比第三高的为“批发零售业”(11.4%)。调研了解到,此类工作主要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少数为政府组织的就业培训招聘。这些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尤其是小经营户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多是“口头合同”“一边倒合同”,农民工只有单方面的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调查数据显示,仍有8.5%的农民工未与当前雇主或用人单位签订合同。
社保缴纳覆盖面有限,工作环境存风险。农民工绝大多数只能从事临时工、承包工、劳务工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总体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较低,社保缴纳意识未全员普及。调研结果显示,62.3%的农民工五险均已缴纳,10.4%的农民工公司没有缴纳任何社会保险,缴纳养老保险的占比18.9%,工伤保险占比10.4%,医疗保险占比8.5%,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缴纳率较低,分别为 4.7%和1.9%。未缴纳社保的原因主要是自由职业或打零工等灵活就业无法缴纳,占比 40.0%,此外25.0%的人因为如果缴纳社会保险,需要个人部分工资抵扣,因此自主放弃缴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滞后,工伤、医疗、失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足的情况下,从事着相当艰苦甚至高危险的工作。谈及目前工作存在那些不足时,25.4%的调研对象认为目前工作“劳动强度大”,认为“工资待遇差”的占比21.1%,选择“工作环境差,如脏、高温、噪声大等”的占比12.3%。
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的矛盾
法定诉讼程序繁杂,农民工维权成本高。 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经济动因是打不起官司,输不起时间。由于农民工的特殊性,尽管仲裁机构与各级法院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仲裁和诉讼门槛,但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维权时效与诉讼成本仍然较高,从劳动争议的解决到拖欠工资的追讨,如果通过正当途径解决,历经时间很长,使其仍难以承受。农民工即便胜诉,支付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严重失衡。这种恶性循环可能导致民工权益保护乏力。
农民工文化程度偏低,维权意识比较淡薄。随着法律知识的广泛传播,农民工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虽有一定增强,但由于其文化层次较低,处于弱势的农民工为了保住饭碗或者择业自由,自己也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农民工自身证据缺乏,加之取证困难,导致其合法权益难以受到法律保护,不利于维权工作开展。另外,临时工、承包工、劳务工等技术含量低、脏累苦臭险等工作主要通过亲友、同乡介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人们不愿为一些权利纠纷而严格依法处理,伤及这种社会关系,农民工既不能以传统方式保护好自身利益,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建议
加强农民工综合素质培训。一是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突出加强职业技能和法律政策培训。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使农民工基本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能。调研结果显示,47.7%的调研对象没有享受过稳岗就业的相关服务,仅有29.7%的调研对象享受过有关职业技能培训或就业指导方面的政策福利;二是在法规政策方面,着重使农民工增加劳动保障、安全生产、利益诉求等方面的法律知识,要深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增强法治观念,逐步提高农民工的自我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增强农民工的维权信心。
健全农民工用工体系。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使用农民工的企业要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同时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用工实名制管理制度,切实加大对农民工用工情况、用工合同签订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随时掌握工程各阶段、各工种的农民工用工情况;加强对施工合同及履约情况的监管,切实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实行“月结月清”制度,农民工工资支付由建设单位和用工单位负责落实专人监管。
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调研结果显示,32.8%的调研对象希望政府及有关部门能够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应探索适合农民工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监察力度,对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责令限期改正或依法查处。研究制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确保他们因工伤亡后及时得到救治和补偿。
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调研结果显示,12.5%的调研对象希望政府或有关部门能够提供有关法律、劳动保障、劳动纠纷咨询和援助。要做到畅通维权渠道以外,还应扩大法律援助务工农民的覆盖面,充分利用城市间的法律援助,保证农民工能及时就近获得法律援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完善“进城务工农民法律援助基金”,动员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同时在农民工相关案件中,对经济上确有困难的诉讼当事人,适当减少诉讼费用。
(通讯员国调宣 记者吴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