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你为什么不快乐?
发布时间:2023-02-08 10:01:23




近日,胡鑫宇事件调查情况发布,在失踪了100多天后,这个少年最终被警方认定是自缢身亡。悲剧的罪魁祸首,聚焦在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上。
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本应是充满希望的花样年纪,是什么样的痛苦,让他们选择了自杀?
学者呼吁:重视心理预警,补齐前端短板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胡鑫宇在失踪100多天后尸体才被找到,引发了全国公众的极大关注,媒体也陆续报道出其失踪前的相关行动轨迹和一系列情绪表现。很遗憾的是,这些情况未能引起家人和学校老师的足够重视,最终酿成一场悲剧。”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工作委员会主任邓铸说:“与该个案一样,绝大部分青少年的自杀都是因为心理健康受损且未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有效处理,其在独自挣扎之后选择了放弃。”
在邓铸看来,绝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发展性问题,往往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有些孩子的长大过程外控性居多,这不仅不能有效促进甚至还会损害青少年的自主性发展,其体验不到自我控制感和价值感,遇到困难也缺乏应对的力量,加之人际互动能力不足,也使得许多孩子不能积极地寻求帮助。
“就胡鑫宇这个案例来说,其失踪前有一系列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显示了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个预警系统是失灵的,至少媒体端未见到相关信息。”邓铸认为,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往往都会从情绪变化和言行举止方面有所表现,具有很多可识别的特征:
遭遇学业成绩下降或人际关系危机,或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持续的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活动兴趣丧失,出现饮食或睡眠障碍;
心事重重,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烦躁,又不与人交流;
厌学或拒绝上学,想逃避当前环境但又不能实现;
自我否定,无清晰努力方向,无意义感;
对遭遇的失败或他人的否定、拒绝极度敏感;
经常抱怨躯体痛疼,如胃痛、头痛等;
有自杀意念,脑子里常常充斥死亡信息,甚至收集相关信息等。
专家提醒,如果发现孩子表现出上述特点,家长要有所警觉。如果自己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又未接受过相应的培训,则需要求助专业心理老师或医生。
他呼吁,要切实落实好幼儿园、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要大力发展托育机构,在托育机构工作中展开正确的心育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过一系列文件,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包括所有的中小学校都要配备专职的专业的心理老师,负责开设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全员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并进行心理预警,同时肩负起对其他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现在还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校未实际设置心理老师岗,舍不得为心理老师留出一个人事编制,这是相关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心理工作重要性的直接表现。
当前,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然而,孩子们却越来越不快乐。对于这一客观现象,专家也作了专业解答——心理发展包括心理健康,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由信息环境决定的,包括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以及其所处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和氛围。很多孩子越来越不快乐,这除了学习压力过大以外,还与其自我价值感缺失,以及幼年期伙伴游戏偏少导致的伙伴交往能力不足等有关。我们的许多家长并未真正地接受过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对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缺乏理解,错误地认为物质丰富就会带来精神富有。实际上,人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根本不是一回事,心理健康与物质富有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专家呼吁,要在全社会加大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要利用学校、社区、社会团体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即开设“家长学堂”,从准备生育的准爸准妈们抓起,让他们了解个体生命全程所经历的身心变化,及其可能遇到的危机,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全的人格、自我的力量和生命价值感,让家长们知道如何帮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走路、学会伙伴交往、学会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呢?是长江中下游没有抗洪救灾的队伍吗?当然不是,实际上就是长江上游的雨量太大了。”邓铸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尽快补齐前端短板,做好家长培训,以及托育机构、幼儿园的师资培训,让全社会的公众都能关注生命成长的全程,共同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均合格的身心健康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5个孩子中,1个有抑郁倾向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受到广泛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全球发生率在12%—28%,并且呈上升趋势。2022年6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共同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儿童青少年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约为5%—30%,大约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
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便推出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其中明确表示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2021年3月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大威胁。
尽管看似青少年抑郁比例增长不多,但是就2010年和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十年里,0—14岁的人口数量增长高达3099万人,所以哪怕是1%的比例,都意味着有数万名青少年儿童正在遭受抑郁症的困扰。
在报告中显示,抑郁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一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除了抑郁人数的增长,睡眠时长的变化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相比2009年,青少年的睡眠时长普遍缩短,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40分钟,高中阶段减少约10—20分钟。
就总体数据来看,小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长为8.7个小时,初中生为7.6个小时,高中生为7.2个小时。然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倡导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9和8个小时。
实际上的结果却是,95.5%的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90.8%的初中生睡眠不足9小时,84.1%的高中生睡眠不足8小时。
研究显示,青少年睡眠质量与正性情绪体验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绪体验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睡眠质量越差,青少年的负面情绪越多。
睡眠时间是评测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显然目前青少年的睡眠时间难以达到健康标准,那么他们的睡眠质量便很难提高,这会进一步加剧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
唐唯珂 文若楠
开学第一课 破解焦虑症
经过漫长的寒假后,2月6日,江苏中小学生正式走进教室上课。为帮助学生破解因漫长假期带来的焦虑、烦躁情绪,江苏省射阳县将破解开学焦虑症作为全县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迷津,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一是家长对孩子出现假期综合征的理解,接受它的存在,并给孩子一定的调整、适应时间;二是开学日之前3—5天开始帮助孩子调整作息,以适应开学生活,同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2月6日,在射阳县小学,孩子们正端坐在教室里,聆听着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李健明教授为他们所作的视频讲座——如何应对“开学焦虑症”。这是今年射阳县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看了视频让我受益匪浅,我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多与老师爸妈和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射阳县小学学生陶诗琪表示。“我们知道通过觉察情绪,命名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四个步骤来应对‘开学焦虑症’,积极地去面对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射阳县同心小学学生卢李蕊头头是道地说道。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开学第一课射阳县还将家长吸纳进了课堂。开学前一天,射阳县同心小学通过班级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进行宣传造势,发送视频链接,要求家长根据自身实际,安排时间观看“开学第一课”视频。“我们将以这次开学第一课为契机,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高品质育人系统,形成强有力的学生心理干预机制,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洒满阳光,确保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成长。”射阳县同心小学校长徐古军表示。
通过讲座辅导,不少家长真切感受到自己对孩子的心理干预能力有了提升。射阳县同心小学学生家长张晶锦表示:“我们家长懂得从理解接纳到帮助孩子调整作息,再到观察记录孩子的表现,来应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假期综合征’。”
射阳县各学校在组织师生家长收看讲座视频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下一步推进措施,开展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舒缓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学期的学习。
江仁彬 徐海涛
朗诵诗歌驱除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