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场热潮重现,“靠谱”成为核心诉求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人才市场热潮重现,“靠谱”成为核心诉求

发布时间:2023-03-24 11:39:03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被28次提及,“稳就业”“促就业”的主基调仍然稳固。

过去5年,我们将稳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得以不断强化。今年,我们要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的总体目标,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

锚定目标,千帆竞发。就业市场上,“金三银四”正式拉开序幕,线上线下早已人声鼎沸。2月底,上海举办了一场三年来规模最大的招聘会,超千家企业提供了2.5万多岗位,收到了3.5万多份简历。智联招聘则观测到了线上的热潮,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显示,春招一个月以来,招聘职位指数从1一路涨到1.28,求职规模指数在第三周达到1.76,供需两旺,线下消费更是成为春节后的增长点。

但政府工作报告同时也明确指出,“稳就业任务艰巨”,要“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政策层面已经明确了航向,要落实落细。

“稳”几乎已经成了三年来求职者的共性期待,国企、事业单位一直是“香饽饽”。智联招聘《2022雇佣关系趋势报告》提到,有32.1%求职者倾向于到国企/事业单位工作,占比高于其他性质的企业,而且年龄层越低,这一占比越高,“爱闯荡”的年轻人如今“爱上了稳定”。除去考公不说,打开国企的大门也不容易。国企的招聘考察不仅包括学历、专业、实习经历等,甚至也会提到项目经历。事实上,不仅国企,央企、500强等实力强悍的头部企业,都有更高的招聘门槛。更精细的考核,意味着更高的匹配难度,这对求职者的岗位识别能力提出要求。如何在茫茫职位中,又快又准地挖出更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这个问题关系着努力的方向,如果方向偏离,再充分的准备都将竹篮打水。

有人“向上”,也有人打算“下沉”。回乡就业是近年的就业新潮,非一线城市的慢节奏、不内卷、有亲朋,都吸引着人才返乡。但求职者在回乡就业中面临相似的梗阻:不了解城市生活环境、产业现状,难拿到本地靠谱企业的招聘信息。

视角转换到需求端。人才市场虽然比肩接踵,但提到“招人”,HR还是会大吐苦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自有各自的烦恼。

对大企业而言,让求职者“如雷贯耳”的不仅仅是高薪资、好福利,也可能是“996”、内卷和“35岁被优化”。新闻报道里个别大企业的案例被放大和过度解读,社交平台上内部员工真假难辨的“吐槽贴”带动舆论风向,从当下的新趋势来看,“大厂”正在退却光环,揽才只靠一个“名头”不好使了。当整体印象形成,其中的确高薪高福利的靠谱大企业便会被误伤,它们亟需被“正名”,让优秀求职者相信自己的诚意。

中小企业的难处仍旧是传统的招聘堵点,其一是“露头难”。在2021年末,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就已经达到了4800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48万户,让求职者从如此庞大的群体中看到自己,仅靠自己“发光”根本不够。更何况,相比“财大气粗”的大企业,中小企业可用于招聘宣传的预算通常有限,因此更需要一股推力,将这颗“明珠”推向求职者视野。

中小企业招人难处之二在于“获信难”。它们品牌力弱、知名度低、缺乏求职者信任,特别是在骗子公司、虚假职位混淆视听的情形下,警惕性高的求职者在与中小企业接触的最初就心怀芥蒂,即使是技术先进、关注员工福利、发展前景广阔的“神仙中小企”,也易被淹没于庞大的企业海洋之中。

旧堵点叠加新趋势,无论求职还是招聘,“靠谱”都成为核心诉求。招聘市场上应当存在一股双向推动的第三方力量,面向求职者,帮助他们识别岗位真实性和匹配度,提高求职质效;面向用人企业,使其先被求职者看见,而后被信任。

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