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湖卫士”孙成斌:为船民点亮希望的灯塔
发布时间:2023-07-07 09:42:28
“大湖卫士”孙成斌:为船民点亮希望的灯塔
通讯员 张旭照 陈亮 记者 谢丹娜


孙成斌在孤独寂寞中坚守孤岛,与洪泽湖上的风浪搏击,让生命在马浪岗上闪烁出绚丽的光彩。
马浪岗中队,一个驻守洪泽湖小岛几十年的坚强集体,江苏交通的十大品牌,交通系统的示范窗口。多少年来,驻守小岛的海事员工,恪尽职守,服务船民,文明执法,打造品牌,把满腔热血献给了湖区船民,用真情真诚展示着卫士情怀。
孙成斌,一个59岁的汉子,马浪岗支部书记,22岁来到小岛,一干就是36个春秋。他情系小岛,心系船民,从气象服务到船民生活,从进港登记到入湖签证,从清障保畅到遇险营救,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用青春年华谱写了人生赞歌,用默默奉献诠释着交通精神。前不久,孙成斌荣膺交通运输部第一届“最美海事人”称号。
他热爱小岛上的每一棵花草
1987年6月,新婚不久的孙成斌,听从组织安排,身着海事制服,来到马浪岗。
没过多久,他的新鲜感、自豪感便荡然无存。
那时的马浪岗,只有一条不足30平方米的趸船停靠在荒滩边,办公在船上,食宿也在船上,夏季蚊虫肆虐,冬日寒风凛冽。恶劣的环境,闭塞的交通,孤独的生活,重复的劳动,没有父母关心,没有妻子照顾,没有朋友唠叨……这一切,对于一个刚刚成家的小伙子来说,一时半会还能承受,长年累月谈何容易?
因为刚入道,因为年龄小,因为离家远,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同事们都回县城休息了,留守小岛的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在孙成斌身上。每当此时,他更加郁闷和焦躁。白天,数着入湖口点点的白帆,眺望安淮寺升腾的香火;夜晚,听着芦苇中声声的鸟鸣,枕着大湖里不息的波涛,他更加想念父母、牵挂妻子。
面对丈夫的倾诉,善良的妻子一次次苦口婆心地劝说:“走着总比坐着强,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父亲更是一次次告诫儿子:“咱是渔家的子孙,船民的后代,吃得起苦,耐得了劳,是男人就不要装熊!”听着妻子朴实的话语,品味着父亲铿锵的声音,孙成斌一次次选择了坚守。
一年以后,儿子降生了,妻儿一同来到小岛。虽然环境还是那样不好,生活还是那样平淡,但全家团聚,苦中有乐,相依相守,其乐融融。
转眼6年过去。新建了趸船,条件改善了,生活变好了,儿子也该上学了。妻子不得不告别丈夫,带着儿子到镇上读书。每逢节假日,孙成斌照例独守孤岛,他经常借着月色,环岛转悠,有时一转就是两三个小时。看着日渐瘦弱的丈夫,妻子十分心痛,经过两年的思想斗争,她最终将儿子送到寄宿小学,与丈夫一起投身于马浪岗。
一年又一年。岛上的小草绿了,又枯了;塘里的荷花开了,又败了;堤上的小苗,已长成了大树;铺路的石块,已磨平了棱角。孙成斌夫妇驻守小岛,又是16个年头。16年中,他们相互勉励,相濡以沫,虽然得到了很多,但也失去了很多。儿子原本学习很好,但因无人照管,成绩一落千丈,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至今没有稳定工作。今年6月,年近八旬的父亲肝癌开刀,正是枯水期排堵保畅的关键时刻,他匆匆赶到医院看上一眼,安慰两句,就立即回到自己的岗位上。说到这些,孙成斌禁不住泪流满面,但问起对小岛的感情,他总是一脸深情,“我熟悉马浪岗每一棵小草,认识马浪岗每一朵野花,踏过马浪岗每一寸土地!”
他熟悉大湖中的每一朵浪花
孙成斌生在渔家,长在湖边,深谙水性,了解大湖。25年的工作实践,使他对大湖的理解更加深刻。他熟悉大湖中的每一盏航标,蹚过大湖中的每一条航道,清楚大湖中的每一个浅滩。他知道如何逆水行船,顺水推舟;他知道如何远抛缆绳,就近营救;他甚至知道如何看云识天,早作防范。这些本领,使孙成斌在马浪岗大有用武之地。
孙成斌的看云识天在湖区很有名,有时比天气预报还要准。1998年7月20日清晨,踏着一丝晨曦,和往常一样,孙成斌一边晨练,一边收听着天气预报。尽管没有大风预报,可望着西边那一丝悄悄爬上来的黑影,他知道一场大的风暴即将来临。他立即向领导汇报,并迅速带领大家开艇入湖巡航。海巡艇刚离开码头,风就渐渐起来了,随着翻滚而来的乌云,瞬间便风雨交加,湖面上风力达到了10级,掀起的浪头足有3米高。在风浪打击之下,海巡艇剧烈地摇摆着,自身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危急时刻,孙成斌和同事们没有畏缩,他们毅然决然地向湖心冲去,在狂风恶浪中挽救了一条条生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灾中,从早晨6点到下午1点多,他们奋战7个多小时,成功救起17条沉船上的36名落水船员。
多年的救险经历,让孙成斌掌握了湖区风暴的基本特点,也熟悉了洪泽湖上每一片水面。2011年4月10日晚上6点50分左右,洪泽湖湖面突起9级大风,一艘重载货船在洪泽湖金宝线蒋坝附近水域遭遇风浪袭击沉没,船上3人下落不明。险情就是命令,孙成斌和同事们一道迅速驾艇入湖展开搜寻。天黑风大浪又高,搜寻工作异常艰难。时针在不停地走动,搜救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到夜晚10点多,有人提出再坚持已毫无意义,可孙成斌却绝不返航。根据当晚的风向,他估计货船很可能偏离航道,被大风刮上浅滩,遇险3人如果不能及时救起,不被淹死也会被冻死。又经过近2个小时的苦苦搜寻,终于在航道外的浅滩上发现了遇险货船。船主陆军、潘芳艳夫妇用双臂紧紧护住两岁的孩子,蜷缩在平水的船顶上。看着海巡艇的到来,他们欣喜若狂。
破冰、拖浅、救人、保畅……孙成斌一次次将遇险船员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回,为船民点亮希望的灯塔。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中,他参与了200余次遇险营救,抢救遇险船只约2万艘,救起遇险船民近8万人。
他关心马浪岗的每一位船民
马浪岗中队作为全国文明示范窗口,安全监管、服务船民,是海事人的一项神圣职责。
说马浪岗地理位置重要,就在于它扼守着淮河进入洪泽湖的湖口,是上游船舶进入湖区的唯一通道。多少年来,海事人在这里设卡把关,指挥着入湖船舶,保证着行船安全。
36年来,孙成斌像一名卫士,坚守关卡,忠诚履职。他是一名义务气象员,每天会准时把湖区的天气信息发给过往船民;他是一名专职安全员,脚步踏遍了每一块甲板、每一个船舱;他是入湖口的守门员,每当湖区遇到大风,他就像一道铁闸,将货船关进港湾,有时甚至彻夜值守;他更是一名服务员。也许因为在湖区长大,也许因为是船民的后代,他与过往船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他熟悉过往船队的每一个家庭,他认识单放船上的每一个成员。留守港湾的货船上,常常留下他问寒问暖的身影;遇到困难的船民们,总能见到他无私援助的双手。
去年大年初五的晚上,快半夜了,海事所的值班室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原来是淮南货638货船刘士军的孩子高烧不退前来求助。孙成斌二话没说,叫上海事员陈德海立即驾艇向老子山镇进发。湖面上一片漆黑,孙成斌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顶着冽冽寒风,艰难地摸索前行,白天只需20多分钟的航程,他们却开了一个半小时。船一靠岸,他们便奔向卫生院,挂号、找医生、拿药,好一阵忙乎,直到孩子挂上了盐水,他们才放心离开。
像这样的好事,孙成斌不知做了多少。船民们说:“提起马浪岗,咱就会想到孙成斌。他好人做了几十年,好事做了一船舱,可算咱船民的贴心人!”
扫二维码观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