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强市背景下“产改”走深走实的路径探析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工业强市背景下“产改”走深走实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9-11 09:26:23

工业强市背景下“产改”走深走实的路径探析

张新明 蔡凤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亲自指导的重大改革。当前,淮安正在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如何以更实举措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向深入,为工业强市战略提供重要支撑,值得系统分析研究。

一、推进“产改”在高质量跨越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聚力推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两大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进入新征程,推进高质量跨越发展,离不开产业工人队伍的贡献和力量。深入推进产改工作,首先要充分、全面认识产改在中国式现代化淮安篇章新征程中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牢记嘱托再出发的重要实践。2013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淮安代表“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赋予了淮安光荣使命,标定了淮安发展航向。践行总书记嘱托、建好周总理家乡是一个动态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一项时代重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理应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进入“十四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战略高度,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淮安践行总书记嘱托再出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不容乐观,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虚拟现实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淮安以“333”主导产业为方向,扎实推进延链补链、固链强链,工业主导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5.7%,实现“整体起势”向“突破成势”转变。产业工人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面对更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立足淮安加快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一支与当前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淮安建设工业强市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以百亿级龙头项目为产业之“锚”,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出台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意见,力争“十四五”末形成一批产值超500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产业集群发展助力,是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题中之义。当前,必须不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产业工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增强产业工人荣誉感、自豪感,畅通发展渠道,提高经济待遇,打造一支适应新生产方式、新产业形态的产业工人队伍。

二、淮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呈现出的显著特点

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淮安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升、权益上保护”的总体思路,采取务实创新举措,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市—县(区)、产业(系统)—园区—乡镇(街道)—企业五级试点体系,产改工作呈现出“四个有”特点:

(一)思想上有引领。探索“党建+工建+产改”三位一体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党员“双培养”制度。2022年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479名,向重点民营企业和台资企业选派1179名党建指导员,推进快递员、外卖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党工组织全覆盖。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劳模党支部“1+4”示范引领工程,全市865名劳模与4325名职工结对,破解关键技术难题600多项。

(二)政治上有地位。加大产业工人中的先进模范人物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选的推荐力度,提高产业工人参政议政能力。截至2022年底,产业工人在全市本届县以上党代表中占比2.78%、比上届增加4名,人大代表占比5.72%、比上届增加43名,政协委员占比5.56%、比上届增加53名。优秀产业工人参与政治活动的数量不断提升、质量不断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素质上有提升。出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开展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的意见》等文件,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开展示范性劳动竞赛,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技能竞赛,围绕科技创新评选“十大职工发明家”等。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鼓励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发放线上培训补贴,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8.3万人,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3.15亿元。

(四)权益上有保障。推动产业工人权益维护“向前一步”,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实施集体协商“稳就业促发展构和谐”行动计划,提高产业工人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职工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约定技术工人按技能要素、创新成果和贡献大小参与分配,构建技高多得、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着力保障产业工人生命健康权益,开展职业病防治、安全技能培训等活动,尤其注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服务季等活动,增强了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关注的几个趋势

随着淮安工业强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项目攻坚加速突破,产业培育整体成势,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工人队伍也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值得在推进产改工作中高度关注。

(一)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将催生更多高技能人才需求。受长期以来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观念的影响,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公职人员、自由职业者,或从事门槛较低的快递员、外卖员等,不愿进工厂当工人,这成为阻碍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今年3月份,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对全市1968家规上工业企业联合开展调研,有59家企业反映问题,其中涉及技能人才缺乏的有16家企业。富强新材料、迈尔汽车零部件、神舟车业、理士电池等企业今年以来订单增多、产量提升,但由于熟练高技能人才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生产进度。传统制造业企业也普遍存在缺熟练工和技工、从业年龄偏大等现象。如盱眙县反映机床制造业平均从业年龄超过45岁,年轻人不愿意干,上了年纪的学不会,技能人才出现断层。随着淮安打造7个优势产业集群、3个先导产业集群步伐的加快,未来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二)发力数字经济赛道将改变传统产业工人素质提升模式。目前,淮安正在实施数字经济发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改项目,建设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工人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够处理复杂工作、操控精密仪器仪表的能力,还要掌握与网络相关技能。产业工人学习技能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必然发生改变,职业教育在培训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产业工人队伍职业诉求逐步趋向差异化、多元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工人更加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自身权益的实现。特别是“90后”“00后”逐步成为就业主力,这一群体在思想观念上更加“新潮”,对价值取向、收入分配、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诉求更加多元化。而目前一些企业盛行的“996”“007”企业文化,尤其是一些互联网平台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行的最严算法考核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成为职工权益维护的短板。此外,职业安全保障、交通住房保障、休息休假权保障等方面仍有亟待改进的地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更加注重为产业工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维权服务保障,推进建立产业工人队伍权益维护与产业发展转型同步升级的机制。

四、推进“产改”走深走实的具体路径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党委领导下,由工会牵头,政府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发力,才能统筹协调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充分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凝聚产业工人队伍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工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施技能提升工程,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鼓励企业或由企业所在地县区政府与淮安技师学院等本地职业院校联合设置校企联合培养“订单班”,实行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双导师”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产教深度融合,实现课程与岗位无缝衔接。依托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可借鉴徐工集团成立徐工技师学院的做法,培养一批“到企业就能用、一用就能成功”的成熟型高技能产业工人后备军。围绕淮安“153”发展战略,紧扣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链群,以强化产业工人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组织产业工人踊跃参加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不断扩大竞赛覆盖领域和覆盖面,展现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

(二)实施多向激励工程,打造有活力的产业工人队伍。推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完善薪酬体系,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等,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多样化的激励方式。政府部门完善对落户淮安的高技能人才补助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人才给予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充分发挥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大对作出突出科研成绩的高技能人才绩效激励力度。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做好人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规范,明确新就业形态服务合同的概念、平台企业和从业者的权利义务,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安全保护制度。积极探索打破企业管理人才和工人“双轨”管理体制,构建产业工人多元上升渠道,打通产业工人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三)实施权益维护工程,打造高品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坚持以职工需求为导向,推动解决产业工人急难愁盼问题。可借鉴无锡依托各产业园区特色化推进产改提质扩面的做法,把县区开发园区作为突破口,切实履行好工会维权服务基本职责。深化工会就业创业服务,推动产业工人解困脱困工作与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相衔接。积极探索平台企业、中小微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督促企业依法履行社会责任,保障产业工人与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提升服务为抓手,推进改革有效供给,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注重发挥各级各类工会文化阵地平台作用,支持基层工会升级改造职工文体活动场馆,推动职工之家创建活动向新领域新产业延伸,增强广大产业工人的荣誉感、责任感。

(作者单位:淮安工运理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