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数智化转型当先锋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黄成:数智化转型当先锋

发布时间:2023-10-09 09:29:03

黄成:数智化转型当先锋

本报记者 谢丹娜

黄成从一名机床操作工一步步成长为一汽集团首席技能大师。

从第一个掌握数控编程语言,到为车间构建数字化体系,再到智能生产调度负责人,今年48岁的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设备调整首席技能大师黄成,见证了锡柴第三次创业和第四次创业的历程,“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中国制造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1996年,黄成从无锡机械制造学校毕业进入锡柴,正好赶上工厂转型时期,原有工人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支撑企业转型,于是要求中专生下沉前方,提升一线操作工知识水平,为锡柴从传统制造迈向数控制造储备力量。“我们这波人是锡柴的第一代知识型产业工人。”黄成回忆,“以前中专生进厂大多从事工艺员等基础技术工作,而从我们开始,中专甚至是大专生不再是某某工了,通通划入了一线操作工人的行列。但是我知道怨天尤人没用,只有努力才能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27年来,黄成辗转5个部门,学习操作过许多生产设备、从事了多个岗位。在老的加工车间实习时,学习的是老式曲轴主轴颈磨床;在工装车间也就是现在的机工车间,学习操作过日本铣床、汉川数显精密镗床;在研发试新车间即现在的中试车间,操作过台中立式卧式加工中心、B+W立卧复合加工中心,担任过班组长;在6DL机加工车间,操作过以机械手/动力滚道/机器人串接加工中心、数控专机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线工段长和专务工作上几度来回;在重机部,围绕数字化和智能制造进行艰苦探索。

作为锡柴的第一代数控操作工,黄成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的挑战:第一次操作数控机床、第一次利用高级程序语言加工油底壳凸模、第一次试制DK机……他操控的装备,从最普通的铣床,到价值几十万元的精密机床,再到价值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尖端数控设备。他主导完成的三坐标单元和加工中心零位状态断点快速恢复功能模块,填补了设备制造商的技术空白;“枪铰工序改善切削性能”项目,不仅改善了切削性能,还将刀具寿命延长了20倍;“导管孔机械加工工艺”项目,减少了41.1%的换刀停台时间,降低了58%的刀具成本,并将生产节拍缩短了9.8%。

如今,重机部在无数次挑战不可能中蜕变成长,一路挑战到目前缸体缸盖380/400装配600的极限日产能力,黄成和他的伙伴们一步一步突破不可能的自我束缚,深化了生产运作的理论、创建数字化分析管控体系等一系列新方法,进而成功实现智能化生产的初步转变,在工厂乃至行业树起了标杆。

“我们的企业用70多年的时间专心做一件事情:造中国最好的柴油机。我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也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掘数控设备的功能,制造出更新更优的零部件。”黄成说。

正是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紧紧围绕工厂变革发展的需要,黄成从一名机床操作工一步步成长为一汽集团首席技能大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和“江苏工匠”称号,前不久当选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

“在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帮助职工提智增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作为数智化领域的先锋代表,黄成建议加强职工数智化知识技能培训的投入,从工厂、工会、院校等多维度,线上线下双途径,积极开展基础数字化知识导入,鼓励职工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小改小革,引导数字化应用在基层筑牢根基。

“总书记考察江苏,希望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这让我充满了信心和干劲。”正在参与打造智能工厂升级项目的黄成表示,下一步将围绕生产一线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努力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带领团队开发完善智能调度框架模型算法等核心知识产权,早日完成标杆智能工厂升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