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见更多非遗传承人带就业促增收
发布时间:2023-11-15 10:55:30
深秋的泔舞阳河畔,天气逐渐转凉。在手工刺绣车间,龙禄颖与绣娘们以针当笔,以线为墨,将花、鸟、鱼、蝴蝶等元素绣在绣片上,一幅幅配色大胆活泼、图案栩栩如生的苗绣作品,在指尖上下穿梭间诞生。(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
龙禄颖从小跟随母亲学习苗绣,早年曾在广东省深圳市的刺绣厂里打工。2006年,她在外打拼十余年后,放弃在深圳国企的稳定工作,带着积蓄返回家乡,依托当地丰富多彩的苗绣资源,成立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17年来,龙禄颖以“传承民族文化,带动妇女就业”为企业发展理念,带头以手工刺绣为突破口发展苗绣产业,不仅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实现了1000余名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而且其本人还成为了省级非遗苗绣代表性传承人,且有50个创意刺绣产品获得国家专利。正如龙禄颖所说,在绣娘们的一挑一穿之间,一幅幅乡村“锦绣”蓝图正在实现。
其实,近些年来,非遗传承人带动乡亲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并非孤例。藏羌织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不仅将藏羌织绣技艺转化为市场认可的商品,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藏羌织绣技艺传承人。如今,杨华珍的徒弟中,有的成为了省级非遗传承人,有的进入高校当老师,他们的作品屡次被销往国外。彝绣非遗传承人乔进双梅自2015年与四位村民一起在民主乡玛瑙村苗寨成立了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后,在带动800多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同时,也走出了传统技艺的发展新路,让更多人接触到彝绣的文化美韵。云南紫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田静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通过“传帮带”,让紫陶相关从业人数从不足百人增长至4万余人,去年末建水紫陶产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田静还以建水紫陶为支点,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从这扇窗户看到家乡的另一番模样。不得不说,学习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前各地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这不仅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还需要有产业来支撑。鉴于非遗本身就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这就更需要各地加大宣传、出台政策、鼓励创新,让非遗更深入地走进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让非遗从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化,促进非遗在一些地方成为助力当地实现乡村振兴、走向富裕的支柱产业。同时,加强非遗人才培养,鼓励更多热爱文化、擅长设计、懂得市场的人走进非遗,把那些藏于深山、失落乡野的非遗用起来,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更好地用生活唤醒非遗、用非遗点亮生活,探索出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并借助市场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举双赢。也只有让更多的人学习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能带动更多人就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