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征程上,在笑容里定格美好瞬间
发布时间:2023-12-26 11:01:54
新征程上,在笑容里定格美好瞬间
——“看,新征程上的笑脸”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

























新征程上,多少美好瞬间定格在人们的幸福和笑容中。2023年,江苏工人报社、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联合策划“看,新征程上的笑脸”摄影作品及影像背后的故事全媒体征集展播活动,广大摄影爱好者踊跃投稿近3000件。来稿作品题材丰富、内容多样,既有在平凡岗位上挥洒的热情,也有在金黄大地上丰收的喜悦,更不乏默默守护的温暖瞬间。经主办方遴选,共有100件作品自12月3日—9日进入年度投票环节,综合投票结果和专家评审意见,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人气奖。
镜头前的笑脸,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跟随其中的几位主人公,一起感受笑脸背后的温暖和力量。
于俊承:在奔流不息的长江底下挖呀挖呀挖
7月4日,在长江南京段地下约三十米处,中铁十四局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左线盾构隧道掘进至1160环,此时“创新号”盾构机已经抵达江南加固区等待接收,看到已经成型的隧道宛如地下龙宫般宽敞明亮,于俊承和他的工友露出欣慰的笑容,不禁竖起大拇指,为大国工程点赞!图片拍摄者张厚霖就在此时按下了快门。
今年28岁的于俊承,是中铁十四局大盾构公司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盾构机长。2017年,于俊承从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中铁十四局集团大盾构工程有限公司。自工作以来先后参建了武汉地铁8号线过江隧道、南京长江五桥夹江隧道、湖南常德沅江隧道及南京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等4条过江隧道。
于俊承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到盾构机上,晚上7点半结束一天的工作,通常在地下一待就是一天。在组装盾构机的时候,刚好遇上南京的夏天。虽然风吹不到、太阳晒不着,但隧道内潮湿闷热,夏天盾构机内温度高达接近40度,站在隧道内不出一会就汗流浃背,而于俊承需要来回步行检查盾构机各种姿态,每天的微信步数都会突破两万步。面对艰苦的地下作业环境,他从不喊累。“我原来体重有200多斤,那两个月瘦了20多斤,刚好省去了减肥的费用。”于俊承笑着说。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是目前长江领域也是全国难度最高的隧道工程之一。驾驶这台“地下蛟龙”并非易事,“尤其是2022年,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于俊承说,2022年2月24日,“创新号”盾构机进入一段长达310米的上软下硬地层断裂破碎带,原本盾构机每日可以掘进18米,遇到断裂破碎带,第一个月只推进了26米。为了克服难关,于俊承和他的团队尝试新型刀具、优化施工工序,千方百计在江底一米一米向前掘进,最终历时165天成功穿越断裂破碎带,朝着江南奋勇前进。
每攻克一个难关,于俊承就会收获一份快乐。“想到这里通车后车水马龙的情景,内心就会升起满满的成就感,我为能够参建重点工程而自豪!”
刘昆鹏:烈火青春,这座城写满你的勇敢
照片中的小伙子名叫刘昆鹏,是一名普通消防员,在一场警情处置完毕归队后,他和图片拍摄者许广璇交流了刚刚发生的警情。讲述时,他眼里闪烁着对自身职业骄傲的光芒,黝黑的面容配上敦厚的笑容,有一种让人心安的踏实,让许广璇忍不住按下了快门。
刘昆鹏已经入队三年,是苏州市蠡口消防救援站为数不多的零零后,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消防员。毕业时正好赶上全国消防救援队伍的招聘,他终于如愿以偿。
2023年大年初三的下午,蠡口消防站接到警情,一个小区内由于电缆井着火引起火灾事故,火焰从一楼蔓延到地下室,产生的烟气扩散到了12楼的每一户人家里面。
消防员抵达之后发现现场烟气弥漫,甚至有人为了求生从五、六楼直接跳下来。“更让人心惊的是,在八九楼位置有一户居民家中有婴儿被困,由于烟气太大,无法从逃生通道里面疏散。”说起当时的情况,刘昆鹏一阵后怕。“队长迅速调取云梯车,组织救援,才从外部把婴儿和那户人家解救出来。”当确定没有人员被困之后,他们这才发现所有的气瓶都用完了,就连备用气瓶都已经消耗殆尽。“这时我感到很庆幸,因为如果还有人员被困,就真到我们用命去拼的时候了。”刘昆鹏说。
在消防队的3年里,像这样大大小小的灭火战斗、出警,刘昆鹏共参与了1330次;抢险救援及社会救助1001余次;抢救遇险群众80余人。“这条路很苦很危险,但每当踏上消防车,我都能深深地感受到,肩上担负的是使命的荣耀和群众的信任。每次我们结束救援任务归队,周围群众总是自发让出一条路,小朋友向我们敬礼,群众中响起掌声,听到他们说着一声声‘谢谢’,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觉得很幸福。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就是作为消防员最大的职责与使命。”刘昆鹏的眼里满是骄傲。
陈玉:用爱守候 静待花开
“我也要参加‘西部计划’,到贫困山区做支教老师,努力成为像陈老师那样的人。”这是一名成功“逆袭”的学生对陈玉的由衷敬佩。在陈玉的指引下,小杨从26个字母、化学要从元素周期表学起,由全专业倒数第一“逆袭”成为全专业第一名。他口中的陈老师,就是图片中那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来自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师陈玉。此刻,他的学生正围坐在他的身旁,对他诉说自己在学习、生活上的进步。
“听到孩子们的好消息,我非常高兴,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并在为之努力。”一位名叫悦悦(化名)的女孩令陈老师印象深刻。悦悦是泰职院18级的学生,她的家境不好,从小由瘫痪的外婆抚养长大,刚入学时找不到人生目标,在同学的建议下来“蹭”陈玉的课,这一“蹭”就是两年。陈玉还隔三差五找悦悦谈心,试着慢慢打开她的心扉,勇敢面对生活。“是陈老师给我的大学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以后也会当老师,并以他为榜样做一个心系学生的好老师。”这个曾被原生家庭漠视的孩子在陈玉身上真切感受到了温暖,最终获得江南大学和苏大应用技术学院的双本科文凭,并考上了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公费到韩国读研。
执教二十载,陈玉一直用自己的实践传承师者精神。“在扬州大学,我遇到了我一生中的恩师,他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让我知道应该如何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所以我也要把这样的理念传承下去。”陈玉面对的学生大都有这样那样的“困”“苦”和“痛”,每次刚接手班级,他就拿着学生名单将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经历等情况全面掌握,再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在他的引导下,近年来,十多名重度抑郁学生走向阳光并取得优异成绩;很多问题家庭的学生考上了本科和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省三好学生等奖项。
教育是唤醒,是接力,更是传承。在陈玉看来,只要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每个孩子都能迎来自己的花期。
“八姑娘”畅行高速志愿服务团:爱相伴 路畅行
“‘八姑娘’在我们这儿就是雷锋的代名词,光荣着呢。”提起“八姑娘”畅行高速志愿服务团,镇江市丹阳新区收费站的电工师傅王学军很是自豪。他自2018年丹阳新区收费站开通起就在这里工作,也是志愿服务团的一员。
丹阳“八姑娘民兵班”于1964年3月在丹阳市蒋墅河湾里村组建,至今已59周年。2021年3月,这个光荣集体和宁沪公司五峰山管理处丹阳新区收费站共建结对,在宁沪公司“168(一路帮)”志愿品牌的带动引领下,正式成立“八姑娘”畅行高速志愿服务团,这是“八姑娘精神”首次结对交通行业。
为车主送热水、指路推车,过年送虎符、端午节送香囊、中秋节送自制的月饼……每逢节假日,丹阳新区收费站的广场上,戴着“八姑娘志愿服务队”红色绶带的志愿者们都会开展一系列志愿活动,温暖每一位归家的旅人。“如今,收费站的21名员工全部加入‘八姑娘’志愿服务队,大家齐心合力、携手共同为每一位驾驶员做好安全保障。”丹阳新区收费站副站长黄柏林谈笑间展现出交通人的担当。
“有年冬天,天寒地冻的,我远远就看见一位衣着单薄的老人颤巍巍地往我们这里走。我当时就觉得这个老人可能是走失迷路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收费班班长王茜依旧历历在目:“发现老人后,我们第一时间就把她接进了休息室。老人说话吐字含糊,又带着很重的口音,我们听不懂只能干着急。后来有人依稀辨认出来一个小区的名字,刚巧站里有位员工就住在这个小区,我们把老人的照片和信息发到业主群里,儿女很快就开车过来接老人回家,走之前一直表达对我们的感谢。”
“对很多人来说,收费站是他们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丹阳新区收费站当然也要做好我们丹阳的一张名片,让所有从这里经过的人对丹阳留下好印象;对工作人员来说,每当收获驾驶员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谢谢,我们的内心就会觉得特别温暖,感觉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王茜诚恳地说。
成天扬:走“心”短视频 让家乡文化“潮”起来
“这里是在2023年8月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海湾的大丰川东港,在冬天,万里冰川的景象、触手可及的冰霜和极寒的温度,会让你更加珍惜即将升起的太阳。这里像是东方小冰岛,有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一批又一批人披星戴月来到这里为见心中的光明。我是你们的宇宙甜羊,关注我体验人间值得!”在“宇宙甜羊”抖音号上,一个皮肤黝黑的95后小伙惬意地在海边踱步,微笑着介绍大丰川东港的景色。
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就是成天扬,他在一家传媒公司做策划总监,同时也运营着一个自媒体账号。在他的抖音号上,像这样的短视频有近300个。为了拍摄到海边的日出,成天扬一行四人带着设备,凌晨两点出发前往盐城大丰川东港。“光相机就带了两台,一台用来录制日出的延时画面、另一台拍摄现场的画面素材。”成天扬说。“当我们抵达现场看到冰封的海面、觅食的海鸟,冬日大海的静谧之美让我的内心震撼无比。”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成天扬仍心潮澎湃。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盐城人,成天扬有很深的“家乡情结”。他在从事自媒体工作之前,就喜欢带着相机往外跑,把看到的点点滴滴发到社交平台。受一位旅行博主的启发,成天扬开始自学文案撰写、视频拍摄剪辑、语音录制等,尝试把家乡故事、城市风光制作成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发布。
去海边看日出、在黄海里踏浪、去滩涂挖螃蟹、看丹顶鹤飞舞,还到田间地头务农……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家乡,两年时间,他跑遍了盐城的各个角落。“这是我皮肤最为黝黑的一年,却也真正感受到家乡四季的生命力。”成天扬说。
远在他乡的网友们纷纷在视频下留言说:“家乡现在太美了!”“好想回家看看!”外地的网友说:“好想去盐城旅游!”“一定要去打卡!”……“每当看到网友的留言反馈,我特别开心。是他们的鼓励支持我成为了一名在互联网上宣传推介家乡故事和城市风光的自媒体从业者。”成天扬说,“我有无比坚定的信心继续走下去,为宣传推介我的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年度获奖作品名单
一等奖
《乡音》 作者:王伟
二等奖
《快乐骑手》 作者:张丙涛
《鱼跃人欢》 作者:刘兴
《笑对辛劳》 作者:史俊
三等奖
《烈火青春,这座城写满你的勇敢》作者:许广璇
《水中捞“金豆”》 作者:王群
《一封信,一颗心》 作者:刘畅
《奋战一线》 作者:袁德君
《工会小站歇会儿脚》 作者:奚纳新
《我心目中的英雄》 作者:占镐瑞
人气奖
《我劳动我快乐》 作者:李小玉
《开心果农》 作者:杨怡
《快递小哥搬运忙》 作者:刘德林
《芦笋丰收“抢鲜”上市》 作者:桑爱华
《请拿好通行卡》 作者:高波
《拉起幸福的网》 作者:徐卫
《瓜熟果落遍地香》 作者:谷昌旺
《“童”享皮影戏魅力》 作者:杜鼎鼎
《精益求精保安全》 作者:马若梵
《我奋斗,我快乐》 作者:王东
扫码看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