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强产业链矩阵 “改”出高素质员工
发布时间:2024-01-19 09:12:48
“改”强产业链矩阵 “改”出高素质员工
——盐城工会以“六融入”持续深化产改
记者 刘蕾蕾 通讯员 王鑫
近年来,盐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围绕“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通过对新时代、新发展、新科技、新经济、新民主和新生活的全面“融入”,全力助推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不但改强了绿色低碳产业链矩阵,还改出了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盐城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产改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王玉新说道。
融入新时代,党建、工建、产改一体推进
近年来,盐城市调动相关各方力量、资源,形成推进产改的强大合力。坚持党委牵头抓总,市、县(市、区)两级将产改内容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党委的党建工作要点,今年还列入《2023年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市本级及7个县(市、区)将产改工作纳入党委督查检查考核计划或地区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深化党建带工建活动,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深化党建带工建“三创争两提升”活动打造“盐工铁军”的实施意见》,两次承办全省党建带工建非公企业“三创争两提升”活动省级示范单位命名暨现场推进会,今年第一时间召开党建带工建“三组联建”专题研讨会,研究部署联建落实的具体方法路径。围绕“产业强市”谋划,锚定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产改“十百千”试点计划,确定试点产业集群20个、试点区域113个、试点企业1036家,覆盖全部重点产业。构建联席会议部门联动、乡镇(街道)园区联动、重点产业(行业)联动、国企与非公企业联动四位一体联动体系,扎实推进各项产改政策在基层落地落实。
融入新发展,促进产改人才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助力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发展。夯实技能人才政策支柱,集成出台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1+7”系列文件,优化提升“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出台《盐城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向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创新实施“人才强链”行动,构建“部门+地区+高校+科技镇长团+企业”协同推进机制,发布《盐城市地标产业链人才地图》,涵盖近200所高校院所1000余名领军人才,帮助企业按图索“才”,大力推动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结合盐城产业特点,建成汽车产才融合创新中心。搭建技能人才交流平台,承办“长三角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交流会”“首届江苏青年技能周”“创响江苏”创业培训进校园专项活动技工院校专场启动仪式等活动,建立技能人才“政校企”长效合作机制,为各类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现精湛技艺和职业素养的舞台。
融入新科技,释放职工创新创造动能
把技术工人创新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动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全市创新体系。丰富创新活动形式。持续开展盐城市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先进操作法、十大发明专利申报评审,以评促学、以赛促创、以奖促用。举办第四届中国盐城创新创业大赛。制定《全市2023年产学研工作实施方案》,举办产学研专场活动56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52项。融合创新实训平台。创建跨区域、跨专业、跨单位的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鼓励企业建立创新研发平台,为产业工人提供创新辅导和技术培训的,优先支持申报市级研发机构。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兑现创新激励20条政策。加大对职工创新创造类竞赛的奖励资助力度,提高技能人才在劳模、“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各类评选中的比例。
融入新经济,构建完备成长成才机制
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中心,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构建职工成长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全市职业院校紧密对接重点产业链和企业“智改数转”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成省级现代化专业群33个,省优质专业9个、省示范专业8个、省重点专业29个。发挥好已创成的7个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和24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双主体”育人模式,推进现代学徒制、“1+X”试点,逐步覆盖主干专业和区域主要产业。通过订单培养、冠名班级、工学结合和成立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方式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每年向社会和企业输送3万余名技能型人才。激励建功立业。在全市职工中开展百万职工劳动技能竞赛活动。举办2023年全省沿海海上风电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承办全国海上风电职工运维技能竞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盐城代表队连续两届勇夺电气装置项目金牌。提升培训实效。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6万人次,备案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3257人,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近6万人次,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大力推进“求学圆梦”行动,鼓励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面向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招生;指导中职学校面向学历层次较低的产业工人开展高中层次“学历+技能”双提升培训,2023年毕业4600人。
融入新民主,强化全方位提升职工地位
提升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在两新组织中广泛开展“双有”行动,坚持“双培养”,今年发展党员795人,50人以上有党组织非公企业占比超80%。一线职工、农民工、先进模范在“两代表一委员”中占比同比去年均有增加。第五届“盐城工匠”评选,88%为产业工人,全国、省、市三级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的评选,113名获奖职工中产业工人占近60%。推动建立技能导向薪酬体系,试点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今年约有近40家企业、行业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活动,部分行业形成“能级工资”标准,设立职业资格(技能)等级津贴、带徒津贴、竞赛获奖津贴、表彰荣誉津贴等。完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全市累计备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114家,认定取证职业技能等级约5.8万人次。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通道,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24人次。
融入新生活,拓展服务职工空间维度
坚持为了产业工人、依靠产业工人、造福产业工人的目标导向,始终围绕产业工人的幸福新生活推进改革。突出权益维护。工会建立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345”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对规模裁员、欠薪欠保、用工变化等情况进行监测。依托江苏工会“一张网”,强化“云维权”,让数字多跑路,职工少跑腿。加强普惠服务。两年共命名市县两级240家职工“幸福企业”,出台《盐城市职工春秋游实施意见》,挂牌17家市级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组织万名职工疗休养。职工创业贷项目,为376户创业企业和职工撬动贷款发放8000万元,带动就业千余人。聚焦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出台《关于深化党建带工建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工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凸显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爱。承办2023年江苏省“8+X”综合服务集市活动首场启动仪式,实施“盐工·卡友之家”建设专项行动,开展网约配送员技能竞赛和最美网约配送员评比活动。454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主城区10分钟服务圈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