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图作战 数字赋能
2024年度常州市10件民生实事项目发布
发布时间:2024-01-19 17:15:27 作者:耿晓喆
1月18日,常州市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票决通过2024年度10件民生实事项目。常州市政府新闻办随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常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林出席并通报有关情况。李林表示,今年是常州万亿之城再出发的第一年,市委市政府将继续以民生实事项目为重要抓手,集中力量再实施一批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奋力托举起一座有高度更有温度、有质量更有质感、有颜值更有气质的现代化常州。
2023年,是常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该市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实现了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的大幅跃升;坚持民生优先导向,积极回应群众所需所盼,出台了一系列为民、利民、惠民的务实政策与举措,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圆满完成10件民生实事项目。
今年10件民生实事项目分别是:
“常有善育”工程,包括扩大优质普惠托育资源供给、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开办“爱心暑托班”等。
“常有优学”工程,包括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培优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等。
“常有健康”工程,包括优化市级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市域疑难危重疾病救治能力、完善急救网络体系、推动体医融合等。
“常有颐养”工程,包括老年人健康保障、提升老年助餐水平、方便老人居家颐养等。
“常有众扶”工程,包括提升精神障碍康复服务、开展困境青少年结对帮扶、为低收入人口家庭开展慈善救助、非本地户籍遇困对象救助等。
“常有安居”工程,包括实施城中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改善农村住房条件、新建和改造菜市场等。
就业创业促进工程,包括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深入实施“青春留常”计划、增加青年驿站覆盖面等。
交通畅行工程,包括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完善城市路网、打造更优公交出行体验等。
环境改善工程,包括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口袋公园、建设生态绿城、开展水质提升行动等。
公共安全提升工程,包括提升全民自救互助能力、守护食品安全、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提升燃气安全水平等。
据介绍,2024年度常州市民生实事项目经历建议征集、项目申报、初排确认、修改完善、集体决策等五个阶段。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突出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根据群众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不断完善征集、收集机制,力求覆盖面更广、与群众需求匹配度更高。累计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建议820条,比去年提升50%;定向收集人大代表建议55条,12345热线和信访局梳理热点民生诉求31条。最终从12件候选项目中按得票高低选出10件民生实事项目。
突出系统联动、品牌塑造。项目内容上,对学校医院建设、停车泊位建设共享等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同时,注重与“新能源之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省级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相结合,新增儿童友好学校、医院、青年驿站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等新项目。推进机制上,强化纵向协同、横向联动,明确市、区两级统一使用“六个常有”的编排框架,加强“爱心暑托班”开办等项目的整合归并,形成联动效应,不断提升民生品牌的显示度、影响力。
突出量质齐升、以质为先。在项目编排过程中,始终坚持“全生命周期、全领域覆盖、全人群共享”理念,更加注重群众切身感受度。适老化改造等项目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户一档一策”电子档案等项目逐步向非户籍人口拓展,整合各部门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并一体推进,口袋公园等工程类项目更注重“建管用”结合等,不断促进民生实事项目从“有形”到“有效”、从“高质量”向“高质感”转变。
“10件民生实事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李林对记者表示,新的一年,常州将坚持立诺为公、践诺为民,以钉钉子精神把纸上承诺转化为现实成效,让年年办的民生实事变成老百姓天天可感的美好生活。
一是完善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督促各地各部门对项目进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项目落地见效,特别是积极推动计划今年完工的托育机构、养老服务中心、绿地公园等工程类建设项目早开工、早交付,努力让群众早受益。
二是推动数字赋能。去年,常州开发上线了民生实事项目“云图”系统,获省人大称赞“常州原创、全省首创”。今年,常州将进一步完善“云图”系统,更好发挥数据统计、分类分析、进度预警等功能,确保所有项目在实施中不缩水、不走样。
三是汇聚各方合力。做好民生工作不仅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要依靠人民。常州将积极引导和撬动市场资源及社会力量,积极组织各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专家、群众代表等参与民生实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多角度、专业性、社会化监督,进一步提高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实效。
(记者吴文龙)
附录:2024年度常州市民生实事项目清单
1、“常有善育”工程
新改扩建普惠托育机构10家,创建省级普惠(示范性)托育机构18家。开展科学育儿知识进社区500场次。幼儿园新增托班176个、新增托位3520个。
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为备孕困难的适龄妇女免费提供3次超声卵泡监测及随访服务,为有需要且符合条件的家庭免费提供1次取卵-移植手术服务。
实施出生缺陷防治工程,常住人口孕产妇唐氏筛查、新生儿3种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和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全覆盖。开展0-6岁儿童早期残疾筛查、诊断、评估、随访等一体化服务10万人次,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
建设儿童友好校外活动基地15个、儿童友好学校20所、儿童友好医院10家。
面向职工子女、困境青少年、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开办“爱心暑托班”250个。
2、“常有优学”工程
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学校43所,竣工13所,增加学位1.13万个。
培优职业教育资源,新增专业、基地、平台、课程等省级优秀职业教育资源10项以上。
加强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建设,开展各类家庭教育讲座1000场。持续完善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施重点关爱人群结对帮扶。
3、“常有健康”工程
优化市级医疗资源布局,市二院延陵院区改造工程、市三院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中心投入使用,市妇幼保健院公卫大楼及配套地下停车库项目完工。
提升市域疑难危重疾病救治能力,培育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2个,扶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医疗中心培育点12个、医疗关键突破技术项目12个。新增柔性引进医学创新团队3-5个。
推进慢性病健康管理,新建基层慢性病筛防中心4个,新增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功能中心20个。加强基层中医能力建设,设立孟河医派名医基层工作站不少于30个,增创五级中医馆不少于3个。
完善急救网络体系,常州市医疗急救中心投入使用,建立全市统一的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形成由40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4个生命支持中心、60辆智能救护车、12家三级医院相互链接的快速医疗急救圈。开展救护技能培训1.8万人次。
指导运动防治慢性病训练2万人次,为5万名青少年学生免费开展脊柱健康筛查,举办“运动健康大讲堂”科学健身知识讲座50场。
新改扩建体育公园8个、健身步道118.3公里,新建更新村(社区)全民健身路径点457个。
4、“常有颐养”工程
免费为80周岁以上本地户籍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上门健康随访服务和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推进10000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分层分类补贴特殊困难、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龄老年人家庭。
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开展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新增老年人肺癌和消化道肿瘤筛查服务包,试点实施认知障碍早筛、早防、早干预,覆盖5000人。
建立、完善老年助餐平台,推动市、区两级助餐补贴同城共享,加强老年助餐质量监管,鼓励餐饮企业推广智能点餐服务。新增社区老年助餐点(社区食堂)83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40个。
改造提升镇(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0家。创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5个。优化护理院4家。建设家庭病床1200张。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培训4万人次。
5、“常有众扶”工程
新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点—“德康驿站”8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8家,改造提升省级综合性“残疾人之家”7家。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租赁补贴。
推动非本地户籍遇困对象“一户一档一策”电子档案全覆盖,进行动态监测和精准救助。为全市近1.4万户低收入人口家庭一次性免费赠送200度电。试点实施困难群体医保自付兜底结算。
开展困境青少年结对帮扶,建设“梦想小屋”120间。
6、“常有安居”工程
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9个。
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36个、居住区及周边建设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500个。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180部。
保障性租赁住房新开工(筹集)10840套(间)、基本建成7470套(间)。
完成农村住房条件改善1.5万户。
新建或改造菜市场9个。
7、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深入实施“青春留常”计划,为在常高校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不少于15场,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3万个。开展2024届常州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就业创业服务。支持大学生创业不少于1500人。
新建标准化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站20个,帮扶五类困难人员就业1500名以上。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
对符合条件的留常就业创业的在常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住房公积金缴存补贴。
建设青年驿站100家,为来常求职的青年提供免费短期住宿,配套提供岗位推介、城市融入等服务。
8、交通畅行工程
持续完善城市路网,完成道路建设14条,实施路口改造工程6个。开展“微治理”交通堵点3处。
新辟、优化公交线路35条。新建和改造候车亭187个,地铁主要出入口公交站台电子站牌全覆盖。更新纯电动公交350辆。
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300个。新增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共享20家,学校停车位错时对外开放10所。“智慧停车”平台新接入公共停车泊位10000个。
9、环境改善工程
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建设50个以上、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达标建设300个以上。
建成口袋公园28个。新建237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新建或改造提升城市公厕100座,新改扩建农村三类以上公厕137座。
完成生态绿城建设项目9处,新增绿地面积3207亩。
开展水质提升行动,新建或改造城镇污水管网108公里。完成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5个、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3个。建成市级示范幸福河湖25条、小型节水型灌区5个。
10、公共安全提升工程
完成非居民用气场所瓶改管、气改电10000户。
建成公共安全体验馆10家。开展重点领域人员安全教育培训8万人次、全民自救互救技能普及培训9万人次。
开展网络餐饮“阳光后厨”行动,在1000家网络订餐单位实施“阳光餐饮”,培育餐饮质量安全示范街区12条,打造网络餐饮示范店100家。举办识别真假检测报告公益宣传活动20场。
提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改提升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10处,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进农村活动500场次。
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开展城市防洪内涝治理项目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