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阳光集团:弘扬劳模精神 逐梦“阳光”事业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江苏阳光集团:弘扬劳模精神 逐梦“阳光”事业

发布时间:2024-02-05 10:54:22

江苏阳光集团作为毛纺行业唯一获得中国世界名牌、中国质量奖的企业,也是国内首个承担ISO/TC38国际标准化组织秘书处工作的企业,不断提升“阳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水平,着力弘扬劳模精神,扩充劳模品牌效应,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为集团保持行业领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党员+劳模”双领航,统筹劳模培育选拔机制

阳光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牢牢抓住“支部建设、素质提升”两大重点,以劳模党支部“双创双提升”行动为引领,实施“党员+劳模”双领航工程,推动劳模党员、创新工作室骨干领任务、进项目、结对子。

集团确立在一线优秀员工和党员中选优树优的鲜明导向,开展“红色车间”“产改样板间”创建,统筹实施党员先锋岗、优秀共产党员、工人先锋号等争创活动,吸引优秀技术骨干、一线操作能手向党组织靠拢,每年发展党员有一半左右为一线工人。

2014年阳光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被江苏省总工会命名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集团劳模由工作室2013年成立之初的4位增加到现在的8位,形成了由“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劳动模范”、集团党委书记陈丽芬,以及省劳动模范曹秀明,无锡市劳动模范赵维强、高青化,“江苏省最美职工”于燕,“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刘丽艳等劳模领衔,涉及面料开发、生产控制、服装设计多门类科技人才185名组成的较为科学的人才梯队。

坚持“师傅+徒弟”双促进,激发劳模创新创造活力

集团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动劳模、技术条线负责人、高级职称人才等核心骨干力量领主责、进项目、带团队,在国家级重点项目研发、专利申请、行业标准制定等取得丰硕成果。工作室团队以平均保持每天50余个面料新品的研发能力,始终保持了国际先进水平。

集团实施“职业飞翔”计划,将新进大学生、一线骨干、技术带头人等“战略人才库”后备力量,纳入工作室挂职锻炼。劳模、技术领军人才与之实施“青蓝结对”,通过导师帮教、独立课题研究、项目合作开发、技术交流对话、校企合作培训等多种培训考核及每月集中分析研讨,深化创新攻关和技能培训,使劳模工作室成为班组的“孵化器”,全员参与的“练兵场”,人才成长的“大学校”。

企业打通职工管理岗位、技术晋升、专业研发职业上升“三通道”:完善目标经营年薪制、项目效益提成制、岗位技能工资制等分配制度和挂钩创新实绩的差异化增长机制;加大对职工学历提升、职称和技能等级晋升的支持,报销学习考试费用并调整相应薪资待遇;设立合理化建议和创新项目奖,不限人次和数量,一经采用并产生实效,就给予1000至15000元的绩效奖励,有效激发了集团的创新活力。

坚持“技术+产品”双创新,推进劳模成果迭代升级

发挥高技能创新型劳模在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劳模创新、班组创新、职工创新“三项行动”协调推进。工作室与江南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密切协作,已先后承接56个国家级创新项目研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5项,主持制修订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1项,申报各类专利2208件,累计授权专利1190件。三合一弹力纺纱、超高支全毛纺纱织造,防透及具有视觉遮蔽功能面料生产先进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产品精彩亮相“9·3”阅兵、建国70周年大阅兵、建党100周年大阅兵、“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北京冬奥会等重要活动场合。

工作室开发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生产决策、物流管理系统等,大力加快自动化流水线的引进和现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进度,成功打造的集团第一条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使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3倍,订单系统还可以直接对接国外高端定制客户,实现了点对点的客户需求快速响应和生产计划的智能安排。

坚持“技艺+精神”双传承,丰富劳模精神内涵价值

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工人先锋号”“党员示范岗”等,将以劳模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长期积累的操作技能和工作经验,传授给普通员工,鼓励广大职工学劳模、当工匠、做标兵,形成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风尚。

于燕、刘丽艳等劳模工匠每年走进学校、村社、班组开展“先锋之声”职工宣讲,讲述劳模故事、工匠经历,用劳模“勤奋做事、勤勉做人”的精神风貌,把崇尚劳动、鼓励创造、忘我拼搏、乐于奉献的种子埋进心田。

集团致力于阳光劳模创新工作室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建设,持续传承劳模精神,创新引领发展,营造了“人人学劳模、人人练技能、人人搞创新”的浓厚氛围,让更多职工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不断夯实集团高质量发展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着阳光力量。

徐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