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而不息”的职场困局如何破
发布时间:2024-03-06 10:49:06
下班紧盯微信,24小时群里待命——
“休而不息”的职场困局如何破
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工作,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然而,这种灵活性也导致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模糊。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发声,呼吁“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提交了一份《关于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提案》,他建议,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提高企业“隐形加班”违法成本。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顺丰速运有限公司分部经理汪勇认为,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紧急的、突发性任务,但这只是临时性的突发情况,常规的工作不应该在下班时间尤其是夜里发布并要求及时回复,24小时群里待命不应该成为常态。
一直关注产业工人休息休假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喷粉班班长卢跃富也认为,需要有更细化或明确的法律对此进行规范,平衡好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一时间, “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的话题引发广大网友热议,不少人认为“时刻在线”“休而不息”的职场困局应该得到改变。
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越发模糊
你有没有数过自己的手机里有多少工作群?前不久,一则“为‘群’所困”的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据当事人唐女士介绍,自己从事了两年的商场地产设计工作,每个商场有数百个店铺,需逐个审核每个店铺的设计图纸,因此累积了600多个群,每天要随时回复信息,神经一直紧绷着。她离职后花了三个半小时才退完了所有群。
可能因为感同身受,此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有几十个工作群都是正常的”“我有200多个工作群”“我有100多个工作群都几近崩溃,没想到她有600多个!”
在职场摸爬滚打已有些年头的王鹏感叹,如今只要简单的微信呼叫,就可轻松打破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原本8小时的工作时间,变成了“24小时待命”。
此前《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62.9%的人经历过隐形加班。
建议在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
离线休息权指劳动者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
吕国泉表示, “时刻在线”让劳动者困在工作系统中,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是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化中维护劳动者休息权、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是提升劳动者生活品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应有之义。“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吕国泉说。
吕国泉建议,修订标准工时,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加大数字经济背景下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方面劳动基准制度研究规范,将工时基准保障纳入劳动保障机制。厘定线上线下工作时间边界,针对依托网络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大的岗位作出工作时限的制度性安排。
同时,将当前以工资为重点的集体协商拓展为包括工时等劳动基准在内的综合性集体协商机制,综合考虑线上加班频率、时长、工资标准、工作内容等因素酌情认定加班费。指导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列入界定、补偿离线休息权的条款,约定线上加班补偿标准。
破题“隐形加班”认定难已有司法实践
虽然国家层面还未确立保护离线休息权的法律规定,但面对“下班后回复工作微信,算不算加班”的争议,已有相关司法实践。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布部分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其中就有一起劳动者在非工作时间“线上加班”,讨要加班费被法院支持的案例。
李某入职某文化传媒公司担任短视频运营总监,双方签订了期限自2020年4月8日至2023年4月7日的劳动合同,约定了三个月的试用期,试用期工资标准为每月2万元。
李某在2020年4月8日至2020年5月28日任职期间,在非工作时间完成了回复设计方案、方案改进等工作。2020年5月28日,某文化传媒公司以李某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关系,未支付李某加班费。
审理法院认为,加班费数额应当综合劳动者岗位工作情况、用人单位业务特点及报酬给付标准等予以认定。因李某的工作无需在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完成,且工作时间较为分散,难以量化考勤和进行科学的统计,审理法院根据李某提交的微信内容、自述公司的考勤时间及工资标准,酌情确定某文化传媒公司支付延时加班费1万元。
吕国泉表示,用人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定额和休息时间,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样才能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另外,执法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记者 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