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为新质生产力“蓄力赋能”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为新质生产力“蓄力赋能”

发布时间:2024-03-26 12:57:19

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为新质生产力“蓄力赋能”

淮安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市总工会主席 张志勇

要突出“工”字特色,注重运用工会平台载体,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举办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让高技能人才有地位、得荣誉、可发展,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聚焦提升,让“创新力”助推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产生力为进一步深化“产改”赋予了新内涵,为大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提出了新任务。要以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主动轴”,不断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高素质人才动能。

校企共育提升竞争力。市产改办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建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共建共商共治”产教融合新模式,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把产业学院建在学校、建在园区、建在企业。促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教师培养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构建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技能实训基地、工匠学院等平台,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竞赛比拼提升推动力。自觉站在市委战略全局、发展大局、改革新局上想问题、办事情,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重特大项目攻坚、城市有机更新等重点工作,深度参与推动经济发展。围绕全市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广泛深入开展重特大项目攻坚立功竞赛、主导产业技能竞赛、职工技术创新竞赛,最大限度吸引广大职工参与竞赛活动,推动项目有效落地、高效推进,推动劳动竞赛传统品牌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在促进区域联动、体现产业特色、丰富载体内涵、加强机制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创新驱动提升创造力。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深化拓展“五小”群众性创新活动,抓好职工“十大科创成果、十大发明专利、十大先进操作法”评选认定,引导职工精研技艺、大胆创新。大力培育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平台,推动职工创新成果展示交流和应用,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优势,推动成立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促进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技术协作、难题攻关。深入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加强与科技镇长团“团室”共建,让职工智慧更多地在创新创造一线闪光。

积极作为,让“服务力”护航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基本职责,注重品牌化、项目化做实维护服务职工工作,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

深化激励机制。以产业工人、科研技术人员为重点群体,以激励技能人才技术创新,探索建立健全职工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等机制为主要目标,推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认真落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工资分配制度,保障职工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收入合理增长。加快探索技能要素、创新成果按贡献度参与分配的有效路径,深化产业工人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工作,推广“能级工资”集体协商经验,真正树立起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创新者多得的鲜明导向。

优化评价方式。当前一些企业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现象比较突出,产业工人晋升渠道狭窄,造成产业工人“存量”流失、“增量”不足。要坚持“谁用人、谁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稳妥有序下放给企业,指导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自主开发职业标准、确定评价规范,确保评出的技术技能人才市场认可、企业需要。要推动企业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双轨制”改革,落实“新八级工”制度,畅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转化通道,打通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晋升“断头路”。

强化维权服务。坚持以高质量的职工维权服务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多具有工会特点的普惠性、常态性、精准性服务,切实解决职工“急难愁盼”问题。密切关注企业劳动关系的新情况、新动向,加强重点企业劳动关系监测,提前预警防范,积极妥善应对,有效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要建立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加大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力度,叫响做实送温暖、阳光就业、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工作品牌,不断满足广大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编说:淮安市总工会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扭住打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这个关键点,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内涵,创建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共建共商共治”产教融合新模式,创新创优劳动技能竞赛,探索建立健全职工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新机制,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推动 “新八级工”制度落实落细,不断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和人才培育机制,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