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灵敏:高空中的急诊科“医生”
发布时间:2024-05-10 10:23:17
潘灵敏:高空中的急诊科“医生”
鲍奕

不到一米七的个头,很瘦,皮肤黝黑,不善言辞。见到刚刚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潘灵敏时,他正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整理材料。
工位旁,是一组哑铃,哑铃片有些磨损。
很难想象,30岁刚出头的他竟然是全省唯一一支专业从事500千伏及以上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团队的班组长。
飞身上塔轻如燕
1989年,潘灵敏出生于南京六合。2008年,他考入南京工程学院就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与“电”结缘。
2012年,少年怀揣梦想,加入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想在专业上有所建树。
“高空上带电作业?这得多危险啊!”潘灵敏入职时听到自己的工作内容,内心泛起了嘀咕。
“带电作业是辛苦、危险,但它是线路专业最有技术含量的。我电脑里面有很多带电作业现场的照片,你没事可以看看。”在老师傅的指导和鼓励下,潘灵敏逐渐放平了心态,并被那群高空舞者的优美姿态所深深吸引,开始憧憬那人换成自己的模样。
“召之则来,来则能战,战则必胜。带电班从来不养闲人。”班长的严厉也促就了他走上“战场”。
在班长的带领下,潘灵敏随即参加了输电线路基本技能训练。“爬塔就跟爬梯子一样,往上爬就行,别怕,掉不下来的。”在同事的鼓劲下,本就沉默寡言、身材削瘦的他听到这席话,在心里也默默给自己加油打气。就这样一遍一遍练习,练到脚踝磕肿、大腿淤青,终于,30米高塔,30秒到位。
2014年,在取得带电作业资质证后,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带电作业。“跟平时练习一样,进出电场动作要快,你没问题的。”平时一脸严肃的班长,此时也露出了些许担忧。“班长,你就放心吧!”攀登软梯直上高空,电位转移一气呵成,缺陷处理游刃有余。这一系列操作顺利的背后,是班长长期给他“开小灶”的结果,他也终于变成了起初他憧憬的模样。
潘灵敏深知,要在摇晃的线路上工作,心理和身体素质必须全部过关。办公室的哑铃,成了他在往后工作中的“小伙伴”。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会进行力量训练,清瘦的身体仿佛有着无穷的力量。“飞身上塔身轻如燕,进出电场凌波微步,四两千斤举重若轻,隐患缺陷手到病除。”这四句话是后来同事对潘灵敏带电作业本领的评价。
消缺应急当先锋
如今,那个战战兢兢的“菜鸟”俨然成为一名超特高压输电线路检修的“全科医生”。他所在的团队负责江苏全省17000多公里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任务。不管这些超特高压线路发生什么样的疑难杂症,潘灵敏和团队14名成员总是第一时间奔赴在一线,为发生问题的线路“做手术”。
参加工作10余年来,潘灵敏长期坚守在全省50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带电检修作业一线,克服高电压等级带电作业高空高危、环境复杂和温差巨大等困难。他参与完成超、特高压带电作业560余次,减少全省主网线路停电1400余小时,累计增加输送电量14亿千瓦时,避免因停电影响产生的经济损失达7亿元。
面对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潘灵敏总是主动请缨,多次圆满完成省内±800千伏输电线路管母发热消缺等高难度作业。
2013年8月徐州地区突发龙卷风。凌晨4点,众人还在熟睡之时,班长的一通电话叫醒了潘灵敏,“快跑到高速口与我会合,马上去徐州支援,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潘灵敏即刻出发,到达风灾现场后,眼前的情况让人震惊,道路上铺满了倒掉的树木和电杆,脸盆大的树根清晰可见。
“工程车无法前进,那就徒步前行。”潘灵敏与队员艰难前行,遇到情况复杂的塔基,潘灵敏总是自告奋勇上前登塔检查,查完一基立马赶到下一基,周而复始。就这样,连续奋战14个小时,傍晚时分,线路检查完成。看着万家灯火重新闪亮,潘灵敏面带微笑,放心地离去。
潘灵敏就是这样,哪里有紧急情况,哪里就有他的身影。2021年五一节假日期间,扬州地区500千伏上高线受恶劣天气影响,一处杆塔线夹损坏,导致一根跳线脱落,如不及时处理,随时可能造成线路跳闸,影响城市用电。
此时班组检修人员分散,临时抽调肯定耗费时间。4月30日中午,身居南京六合的潘灵敏正在吃饭,得知情况后,立马放下碗筷,驾车前往缺陷点。情况紧急,在一切安全措施防护得当的情况下,5月1日上午,他带电登塔消缺,让线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了正常。
“你用电,我用心”,潘灵敏牢记这句简单的口号,默默无闻地付出与奉献。
匠心巧思苦钻研
“胆大心细”四个字,仿佛是为潘灵敏量身定制。
潘灵敏的工位上,一摞泛黄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外出工作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2016年3月,他和同事一起带电处理江阴大跨越阻尼线夹松动缺陷。消缺回来后,同事就跟班长抱怨道:“老张啊,几百米的高空,脚钩出线作业太危险了。”原来,按照当时的工作方式,面对几百米的高空、顶着大风,大档距、大落差条件下还要长距离单线出线,仅仅依靠两根钢筋制作的简易工具走线,对操作人员心理素质、体能要求、操作能力和团队配合默契程度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当时,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虽不是对他讲的,他却默默记在了心里。那段时间,他总是工作之余一个人扑在工作室里,查阅文献,研究技术规范,找寻解决方案。
“你要是在办公室没有看到他,他一准是在创新工作室鼓捣呢!”同事们总是开玩笑说道。
就这样,经过近百个日夜的钻研,技术方案初步成形。在与制造厂家反复商讨多轮后,2013年,一种新型的自主越障飞车终于研制成功,并通过不断改进于2016年正式运用。新型飞车采用笼型结构设计,作业人员蹲坐在笼内操作,心理压力大幅减小,操作更加安全。采用三轮协助越障模式,出线速度较传统作业方式快了近两倍,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多家单位试用后,也是好评连连。
2017年7月,潘灵敏和同事们带电处理宜华线29处导线间隔棒断爪缺陷。因当地河网密集,大型起吊车辆难以驶入施工现场,材料地面起吊工作一度陷入僵局,而高空运输无趁手的工具,只能靠人力高空搬运,每次作业人员下塔后,全身都是湿漉漉的,更有高空中暑的迹象。
一面是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面又是对同事工作辛苦的不舍,他又着手解决高空物资运输的难题。在潘灵敏的带动下,同事们也纷纷加入攻关团队。
随后,潘灵敏与团队开始研究“滑车接替越障”“三轮协助越障”“坦克轮式越障”等技术,一场场激烈的技术探讨后,潘灵敏与团队成员开始归纳想法,并与厂家沟通,进行设计、造模、生产样品。就这样经过多次失败,并反复修改研发方案后,2019年,越障式物资运输飞车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
新发明创新性提出采用“坦克轮式”设计,在飞车前后轮两端分别设计两排辅助小轮,在主滑轮遇障前辅助越障轮先作用,抬起主动轮,越障后再顺着辅助越障轮滑下。新发明还提出飞车防脱保险采用弹簧舌片式设计,舌片只能沿顺线路方向移动,在触碰间隔棒时,舌片顺势倒下配合通过间隔棒支腿,舌片不能横线路方向移动,起到防脱作用。装置还采用抱合式刹车装置,刹车装置自主研发设计,安装于飞车构架中间,操作方便。
近年来,潘灵敏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带电更换特高压耐张单片绝缘子辅助起吊支架的研制”等各类创新项目研究2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4项,发表期刊论文13篇。项目先后获得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三等奖,江苏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辛苦是肯定的,但当我登上一座座铁塔俯瞰最美风景的时候,我就觉得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潘灵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