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大红色行动” 擘画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新蓝海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实施“四大红色行动” 擘画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新蓝海

发布时间:2024-05-13 11:49:41

实施“四大红色行动” 擘画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新蓝海

海澜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海澜集团紧紧围绕“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产改工作总要求,大力实施红色教育铸魂、红色引擎建功、红色关爱暖心、红色聚力强基四大行动,着力锻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开辟了一片发展新蓝海。

实施红色教育铸魂行动

确保产业工人有信仰有志向

强化思政引领。开办“海澜红学院”,升级海澜党建文化馆,创新举办“沉浸式党课”,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产改进车间、进班组、进宿舍活动,绘浓产改鲜红底色。

强化先锋引领。集团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25个党支部、100个党小组,打造海澜之家电商党支部,在东南亚成立首个海外党小组,积极开展支部建设分类晋级,创建“星级党员先锋岗”,近3年从一线员工中发展党员312人,三级企业负责人中党员占95%。

强化文化引领。大力推进“知行远航计划”,创新举办“家国丹心”艺术党课,打造“多一克温暖公益行动”“海澜卫士爱心志愿服务队”等红色品牌,安防中心党支部“金昌班”数年内挽救40多名年轻生命,被评为“中国好人”团队,飞马水城2名党员骑手艰苦训练6年,为中国马术首次获得奥运会团体赛资格。

实施红色引擎建功行动

确保产业工人有舞台有作为

打造人才培养殿堂。建成12000㎡海澜教培基地,在海澜商学院开通“凤凰计划”“航海计划”等多元人才培养渠道,创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办校企合作“海澜课堂”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共同体“产业学院”,引入各领域战略性领军人才630多名,培养内部精英人才180多名,完成28项科研课题,涌现出谈龙英、朱建龙、居红宇等一大批高端产业人才。

搭建技能练兵平台。坚持职工全技能大赛实现常态化,每年组织评选“飞马奖”“双百强店长”,开展“穿越这一刻”“国·潮”“笑脸改变世界”等主题服装设计大赛,在中国服装行业零售终端首创“撬边技能大比武”,从全国5000多家门店4万余名员工中选拔出“撬边108将”,员工每年创新成果超30个,服装机修班长刘立冬设计自动钉线装置获得发明专利。

传承劳模精神血脉。集团创始人周建平和董事长周立宸父子两代劳模薪火相传,11位劳模和工匠带头人攻关企业生产技术中的难点痛点,共获得服装类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94项,参与各类服装标准制定90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居红宇累计培养服装班组长50余名,帮助100余人技艺提升,朱建龙大师工作室研发智能化制造系统获得中国服装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实施红色关爱暖心行动

确保产业工人有获得有奔头

提升职工工资收入。认真执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行技能水平与薪酬等级挂钩,公开透明绩效分配,在经理人层面实施股权制改革,职工薪资在本市服装行业保持头部水平。

构建职业发展通道。实施员工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形成覆盖所有专业技术领域的人才梯队建设蓝图,积极开展技术人才自主评定、梯度培训、循环考核,畅通技术工人、科研人员晋升通道,打通技能人才与管理人才发展通道,近5年培养技能人才超8000人,服装、物流等高技能人才超1700人。

落实职工福利保障。全面落实职工代表大会等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依据职工意见建议,投资800多万元改造升级总部职工之家。大力开展职工关爱帮扶,集团党员结对帮扶困难职工 257 人,“董事长帮扶专项基金”累计救助困难职工 900 多人次、发放救助款 1012.5万元。切实保障职工福利待遇,连续7年为职工办理江阴工会医疗互助保障,斥巨资建设1068户全家居住的公寓楼、1410间夫妻居住的生活楼、510间单身居住的人才楼。

实施红色聚力强基行动

确保企业产改有动力有实效

坚持党建引领。坚持集团党委统筹推进产改各项工作,优化顶层设计,对内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产改工作协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对外与政府相关部门畅通政策信息沟通协调渠道,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共建共享产业创新与人才孵化。

完善制度体系。将产改作为长期系统性工程持续推进,落实党员联职“1+N”制度,建立技能人才“双向”培养制度,健全员工职级评定体系,细化校企合作共同体机制,严格执行职业健康体检制度,加强多元投入、严格监督考核,有效激发了职工参与产改、推动发展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强化舆论宣传。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企业产改氛围,充分运用互联网+、自媒体、学习强国、澜韵App等新渠道新平台新载体,围绕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组织举办产改主题展览、论坛、研讨会等各类宣传、推广、普及活动,引导职工共同参与、探讨,有效提高职工对产改工作的支持度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