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维修站”里的活力之星
发布时间:2024-05-31 12:06:30
走进南京地铁4号线通信正线班组云南路驻点“红色维修站”,一面长约5米的文化墙展板格外显眼,防静电维修平台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各类维修工具,货架上井然有序地放置着维修器件。该站主要由以党员班长朱云凯和全国技术能手娄玮捷为代表的28名员工组成,班组成员平均年龄32岁,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两年多来,无论是在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自主维修的创新性举措、降低维修成本上,还是在提高员工技能和提升服务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评为“安全先进班组”“细胞体四星班组”和“设施设备先进班组”等。
在日常工作中,班组会面临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故障,常见的有CCTV摄像机离线故障、广播扬声器无声音故障和PIS站台电视机黑屏故障等,其中PIS系统站台电视机故障最难维修。如何迅速提高PIS屏亮屏率,便成为摆在班组全体员工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班组组织召开了故障分析会,大家群策群力。全国技术能手、南京国企工匠娄玮捷认为,故障PIS屏并不都是整体故障,可以将没有损坏的部件集中起来,拼凑出可以使用的PIS屏,虽然费时费工,但可为公司大大节约维修成本。这一思路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于是,在班组长朱云凯的带领下,率先在南京地铁4号线灵山地铁站开始了尝试性的自主拆修工作。一天时间内,拆除灵山站7台故障PIS屏,并成功组装出4台可以正常使用的PIS屏,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信心和干劲。在拆解故障设备中,不仅了解了设备结构,积攒了维修经验,还自主编纂了《4号线PIS系统播放控制器更换硬盘及重装系统步骤详解》《4号线自主维修手册》等技术手册。在接管PIS系统后的一个月内,将PIS系统设备完好率提升至97%。
身为“红色维修站”的领头羊, 朱云凯认为,“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仅是一群技术过硬的人,更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和默契的配合。”因此,他鼓励大家相互交流、分享经验,营造一个和谐而富有活力的工作氛围。他参加工作已有13年,曾先后参加南京地铁1号线、2号线和4号线等工作,有着丰富的通信工作经验。多年来,他率领团队成功处理了多次紧急状况,确保了地铁的正常运行。面对复杂的通信故障,他总是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针对多发的摄像机故障,他不畏艰难将200个新电源适配器备件提前进行预防性更换,从而使故障率明显降低。自维修站建立以来,精益和赋能两大效能的作用发挥明显。他带领班组将理论学习与现场设备检修结合起来,把维修现场变成“练兵场”,以战为练铸精兵,让“小平台”发挥“大作用”,以班组细胞为单位构建“小协同”,推动地铁运营“大平安”。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和改造工作,班组自主维修成本与送外维修相比,节省维修费用约40万元,为地铁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繁忙而有序的维修工作中,有一个身影始终忙碌于各个场所,他就是郑海洋。地铁4号线开通后,有一段时间里,通信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常用的大基数设备坏件增多,同时备件又跟不上,导致延误故障处理的完成。为解决这一难题,郑海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攻克了一道道维修难关,保证了通信设备的稳定运行。
班组里现有6名高级工,张强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大家的心目中,他俨然是个“管家”,啥事都管,哪里需要就到哪里,有事找“管家”成为大家的口头禅。同时,他还是一位“‘金牌’培训师”,每个月他带领大家对维修过程进行培训及复盘,针对维修中存在的一些不常见的现象,进行技术攻关。经培训,在PIS电视机维修方面,班组从最初4个人会修理,到现在已经有17名员工可以熟练维修。如今,班组自主维修整体能力不仅越来越强,而且带动技术水平有了新的跨越。
巡检工赵前程时常用“人只有在忙碌中才能得到充实,才能体现人生的精彩和价值”这一格言来激励自己,注重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断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努力实现新的发展。他多次发现并有效处置设备房渗漏水、蓄电池漏液、轨行区设备箱门脱落等安全隐患。2022年5月,在筹备建立“红色维修站”初期,他在班组长朱云凯的安排下,广泛搜集系统设备的技术文档,积极参与设备拆解分析,协助编写《维修流程图》《自主维修手册》等,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维修操作流程,不仅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行为加强规范,减少操作失误和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确保了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红色维修站”的建立,将党员与班组员工联系起来,既在思想上引导,又在技术上传帮带,同时有效带动了班组员工学技术、钻业务,使班组自主维修工作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傅必荣 郁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