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 灯塔 号角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镜子 灯塔 号角

发布时间:2024-06-12 11:46:33

镜子 灯塔 号角

——焦裕禄纪念园参观后的思考

初夏的兰考,百花盛开,松柏苍翠,草木葳蕤,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兰考焦裕禄纪念园,瞻仰焦裕禄烈士墓,聆听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感人事迹。

车行在兰考的中心大道——裕禄大道上,路很宽,也很整洁,路边车辆停放有序,带班老师告诉我们,焦裕禄纪念园就要到了。今年,正值焦裕禄逝世六十周年,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还有不少普通群众自发前来缅怀他。

焦裕禄纪念园位于兰考县城北关,坐北朝南。整个纪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组成。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纪念园南部的中心部位,碑体正面镌刻着毛主席手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座四面刻有“访贫问苦”“查三害”“解放兰考”和“碑记”,以浮雕形式体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经历。

拾阶而上,周围是高大的雪松和茂盛的泡桐,正如焦裕禄生前的风格。不由想起了焦裕禄日记中的一句话:“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就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还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焦裕禄烈士墓位于纪念碑北侧墓区最高处,由大理石堆砌而成。墓碑正面的上半部镶嵌着焦裕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他一脸正气,长相英俊,双目炯炯有神地凝视着前方,深情地注视着这块他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土地。碑阴为生平简介。墓盖由汉白玉外镶,墓后屏风墙纪念壁上,闪耀着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九个金光大字。墓区广场平整开阔,两侧分别树立了由董必武、郭沫若撰写长诗的两座题词牌。

焦裕禄是在1962年底担任兰考县委书记的,正是兰考最困难的时候。赴任时有人告诉他,兰考有“三最”——最穷、最苦、最难。可他认为,最穷最苦最难的地方,也正是最需要党员干部出现、最需要为百姓办事的地方。那时的兰考主要有“三害”:风沙、内涝、盐碱。到兰考之初,他就立下壮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到任后,焦裕禄看到比想象中的困难更为严重的兰考,他不顾疲惫,立即下乡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寻找治理“三害”的方法。短短两三个月时间,足迹遍布140多个村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焦裕禄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请教,很快找到了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

他带领群众向“三害”发起了斗争:对于治沙,焦裕禄形象地称为“扎针、贴膏药”,即栽植泡桐防风,翻淤泥压沙;对于内涝,挖沟渠、通河道;对于治碱,他提出了“翻淤压碱、开沟淋碱、打埂躲碱”三招并用的方法,并引进花生等耐碱作物。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的兰考面貌日新月异,已经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当年焦裕禄带领栽下的泡桐,成为支撑兰考乐器产业发展的一大支柱。

焦裕禄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在纪念馆参观,简陋的办公室里,那把因为剧烈的肝疼而顶了一个大窟窿的藤椅,震撼了同行者们的心灵,虽然我们无法体味那是一种怎样令常人无法忍受的剧痛,但我们知道,那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作”的共产党人才能具有的顽强意志。

在兰考工作的475个日夜,焦裕禄不光争分夺秒地抓好事关兰考发展、人民生活的大事,而且从一件件小事、具体的事情抓起,抓出了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好作风、廉洁自律的好形象。他善于走好群众路线,从群众中间汲取巨大的力量,工作中始终充满着生动活泼的工作方法。电影《焦裕禄》有一个镜头,到任之初,他把全体县委常委带到火车站,在火车站百姓流离失所、外出逃荒的现场开会,让每一个干部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撼,也激发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总结出了基层干部“十条工作经验”:“要依靠群众;要发扬民主;要经常总结工作;要学习政治;要利用积极分子工作;要了解群众思想、关心群众生活;要依靠党的领导;要搞好团结;要学习党的政策;要主动向上级汇报情况”,在今天仍然适用。

有一件小事反映了焦裕禄高度的廉洁自律。1963年1月3日,焦裕禄13岁的儿子焦国庆在礼堂门口想看戏,但是没票无法进去。把门的知道了他是焦书记的儿子,就让他进去了。焦国庆看完戏回到家后,焦裕禄问国庆为什么回家这么晚,经过询问,知道了儿子白看戏这件事,生气地说:“你小小年纪可不能养成占便宜的习惯。看白戏是剥削别人的劳动果实。”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两毛钱递给国庆,让国庆第二天送给礼堂。并因此亲自起草、建议县委出台了《干部十不准》:“一是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二是不准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三是不准赌博;四是不准挥霍浪费粮食……十是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祝寿吃喜、大放鞭炮、挥霍浪费”,规定得十分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干部十不准》至今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2009年4月,习近平到兰考考察时,握着焦国庆的手说: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看白戏”的故事始终印在我脑海里。2014年3月17日上午,习近平再次来到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走到《干部十不准》展板前,驻足良久,仔细观看修改痕迹明显的“十不准”底稿,认真听取讲解,并对随行人员说,中央在制定“八项规定”时,曾受到“十不准”的启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焦桐”林位于焦裕禄纪念园东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占地面积近30亩。当年焦裕禄栽下的那棵小树苗,已经长成两人合抱粗的大树。树荫下,各地来的学员坐在小板凳上,倾耳聆听焦裕禄带领人民战天斗地的故事。广场的巨石上,镌刻着习近平任福州市委书记时填写的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按理说,泡桐的寿命一般都在几十年,但这棵泡桐已经存活了六十多年,依然枝繁叶茂,桐花飘香。这固然和群众自发地轮流看护有关,但是否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宿命,象征着焦裕禄精神生生不息、馨香永存!作为唯物主义者,我想,即使有一天这棵老树枯萎了,那也是自然的规律,焦裕禄精神是万古不灭的。

在百姓面前,焦裕禄从来没把自己当成官,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人民的儿子”。他并不是不明白自己的病情,而是在与时间赛跑,努力地为百姓多作贡献。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纪学习教育中,焦裕禄精神正是我们对照的镜子、前行的灯塔、奋进的号角,我们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看着一队又一队的人怀着庄重的心情整好队列,向焦裕禄烈士墓三鞠躬,臧克家的诗《有的人》在耳边回响: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焦裕禄的不朽不是“石头上的不朽”,而是人民心目中的不朽。人民会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