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建设“无陪护”病房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多地探索建设“无陪护”病房

发布时间:2024-07-11 11:08:47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长期以来,在很多人的观念以及实践中,住院患者都由亲属进行护理,或聘请护工加以照护。近期,福建、浙江、天津等地探索实施的“无陪护”病房服务,其利弊如何、能否在全国推广,引发了广泛关注。

“无陪护”病房服务是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将病区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护有机结合,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状况。从实践来看,“无陪护”模式能否满足患者和家属的照护需求?全国推广还需解决哪些现实问题?

去年6月,小林的舅妈因心率过慢、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从老家福建莆田的一家医院转到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这是一家实行“无陪护”病房服务的公立三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对小林来说,“无陪护”模式减轻了家属很大的陪护负担:“我表哥家里刚好有一个小宝刚刚满月,表哥又要照顾孩子,母亲又生病,两头跑就会很焦虑。这边是‘无陪护’模式,会分担一些他来医院进行照护的压力。”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早在2017年就开始试行“无陪护”管理模式,2019年10月在全国率先推行了不额外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全院覆盖的“无陪护”管理模式。小林的舅妈体验到的“无陪护”病房,不是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小林坦言,作为家属,她们并不懂专业领域的照护需求,只能做到看着点滴、到点买饭,根本不知道患者到底需要什么,“这个时候有这样一群人,能够帮我们发现家人疾病的变化,然后给予比较妥善的照护措施,这很重要。”

在“无陪护”模式的推行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陈媛带领团队设计了一套从住院到出院的完整流程。她告诉记者,理念的转变是这项工作的重要一步,“当时我们和医生团队、护士团队、护理员团队不断沟通、不断共识,告诉他们‘无陪护’是怎么设计的、能给患者传递这样好的照护,然后再去和患者开‘听证会’。这件事其实是真正解放家属、重塑了病房秩序的,而且我们可以提供所有的保障,比如提供三餐治疗性饮食、外出检查有人陪,患者和家属所有的疑虑我们都要打消,这件事才能推下去。”

“无陪护”模式能否真正满足患者和家属的照护需求?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陪护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别适用于病情严重或自理能力差的患者,病情稳定仍需卧床或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症状轻、自理能力强的患者;其中,三级护理免费。护理员方针介绍,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患者为二级护理,在医院护理部的支撑帮助下,护理员团队经过训练,能够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精细的服务。方针说:“我们根据科室的床位患者的量来进行弹性排班。内外科的‘护理员—患者’比例是不一样的,内科大致在1:0.14,相当于一位护理员看护8到10位患者,外科是1:0.28。科室里会有护士长为我们进行工作量的匹配和审核。”

让陈媛感到欣喜的是,从一些数据统计的初步情况来看,“无陪护”模式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在排除医疗手术等影响之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时还减少了院感发生,也为患者提供了更适合休养的医疗环境。不过,陈媛也特别提到,“无陪护”并不意味着家属的“全面退出”,她解释:“早上所有的治疗、护理、检查非常集中的时候,就交给专业人员去做,安排各种照护;下午3点就开放探视了,一直到晚上7点,一些孩子下班后就可以错峰来看自己的亲人。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病情特别危重,科室会进行评估考量,有一些指标是允许家属留下来的,但留下来只是亲情陪护,‘陪而不护’。既保证人性化,同时又能让制度运行下去。”

据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