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垦以特色企业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江苏农垦以特色企业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7-11 11:09:03

一直以来,江苏农垦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建设形成了以军垦文化为主导,包含忠诚、执行、合作、管理等元素的农垦特色企业文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

在传承中坚守,始终恪守“忠诚”这个初心。忠诚体现在军垦历史上,江苏农垦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其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血脉相连,1952年毛主席命令下达后,农建四师万名官兵通过上书和宣誓,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建设,毅然奔赴荒无人烟的江河湖海之滨,投入到垦荒和建设事业之中,把不毛之地变成了滚滚麦浪,把盐碱荒滩变成了国营农场,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扛起历史重任。忠诚体现在体制变革上,江苏农垦建垦72周年来,从农建四师、农场管理局、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局到农工商总公司、农垦集团,从军垦、农垦、兵团体制到恢复农垦,变的是名称、体制,不变的是初心、使命和忠诚、担当。忠诚体现在国企担当上,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后,江苏农垦主动领题、精准破题,创制新型农业机械,创新“4:4”间作模式,高质量完成了22万亩种植任务,在江苏首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探索和实践中输出了苏垦模式、展现了苏垦担当。

在建设中养成,始终秉持“执行”这个信念。执行力源于军垦的特殊基因,江苏农垦的前身农建四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由解放军步兵102师整建制改编而成,军垦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建垦之初,农建四师官兵一把大锹一杆枪、一张芦席作营房,喝咸水、睡地床,接连打赢了生根、立足、建场“三大战役”。执行力也源于“党有号召,江苏农垦有行动”,1996年成为全国最早的集团化垦区;2015年以来,在全国率先推动了农场公司制改革、办社会职能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等;2017年,全面整合种植业资源设立的苏垦农发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首家农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在我国农垦系统的每一次改革中,江苏农垦始终走在前列。执行力还源于“一个声音喊到底,一件事情抓到底,一个目标拼到底,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劲头,农垦人利出一孔,久久为功,大力实施强核战略,做强做大做优现代农业这个核心主业,连续多年用不到全省1/60的耕地生产了全省1/30以上的粮食和近1/2的稻麦良种,这相当于江苏8500万人口一个月的口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出“压舱石”的作用。

在发展中融合,始终聚焦“合作”这个导向。与外商合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江苏农垦联合澳大利亚成立了双宝乳业公司,此后又与泰国、赞比亚、德国等多个国家开展合作,其中,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成立的正大天晴制药股份公司已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前15位,与赞比亚合作建立的友谊农场被非洲称为“中国神农”。与高等院校合作,江苏农垦与国内外20多所农林类和以水产、食品等见长的高校院所开展合作,重点实施了3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推一体化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与地方国企合作,建垦之初,江苏农垦人坚持“以场带社,不与民争地”,开垦荒地、建设水利,引导分散的农户走集体化道路,在盐阜大地上建立了全省最早的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今,江苏农垦依然奉行合作共赢理念,今年先后与盐城市、无锡市、省联社、省环保集团等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科技协同机制,实现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

在改革中优化,始终凸显“管理”这个元素。加强精准化管理,从军垦时期的军事化管理,到兵团时期的半军事化管理,再到成立集团公司后的集团化管理,管理文化始终贯穿于江苏农垦事业发展的全过程,江苏农垦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加强法治化管理,江苏农垦强化依法治理,集团制定委派总法律顾问管理办法,按片区由集团委派总法律顾问,负责所属企业法治工作,并开展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价,制定内控管理办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加强信息化管理,江苏农垦专门设立科技信息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集团管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同时,加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做法,更多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集团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管理成为一种文化元素,镶嵌到军垦文化的内核之中。

通讯员 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