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师徒亦战友, 他们接力保“绿电入宁跨江第一站”投运
发布时间:2024-08-02 10:56:41
入伏以来,南京进入“热辣滚烫”模式,今年投运的迎峰度夏电网工程作为电力保供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南京电网顺利度夏注入“强心剂”。6月18日新上岗的220千伏望江变电站正是其中之一,这项“众人瞩目”的工程投运背后,有一场特殊的接力……
镜头拉回6月18日晚19点38分,望江220千伏输变电工程220千伏设备顺利投运。项目经理毕冰冰第一时间给徒弟陈祺炜打去了电话。作为师徒俩接力完成的首个迎峰度夏工程,此次投运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
严师出高徒
2020年4月15日,27岁的陈祺炜来到项目管理中心报到时第一次遇见了师父毕冰冰。当时,41岁的毕冰冰已经在项目管理中心电网工程技术专职的岗位上干了16年,负责过50多项输变电工程的建设施工。
“第一次见面时,师父笑得很亲切,这和他工作时的严肃认真态度有着鲜明反差。”陈祺炜回忆说,他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位认真负责的师父。
4月中旬,刚报到不到一周的陈祺炜就被毕冰冰带着去参加了尧化门变电站标准化开工。“站址和周边道路的高差较大,必须通过放坡防止土壁塌方,这和高速公路两侧坡状绿化带的原理一样。”刚到施工场地门口,毕冰冰就用手指着新站两侧的土坡向陈祺炜说道。
就这样,陈祺炜跟着毕冰冰走遍了南京市内大大小小10多个施工现场。从管理上如何抓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到沟通上如何协调施工、设计、厂家等多部门协同再到专业上的土建、结构、安装等知识。每到一处,毕冰冰都会“就地取材”,为陈祺炜讲解各种各样的知识。陈祺炜边看、边听、边记,短短5年时间里,他在毕冰冰的指导下迅速成长起来。
2020年夏天,陈祺炜第一次开始独立担任工程的项目经理,得益于师父的悉心指导,他在工作中很快就上了手。工作至今,他已经累计投运输变电工程12项,新增变电容量139.3万千伏安。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
有困难找师父
去年7月,在克服规划、土地、绿化移栽等重重阻力后,220千伏望江变正式开工建设。陈祺炜是这个工程的第一任项目经理。
为缓解南京城市电网压力,望江变电站需在2024年迎峰度夏前投运,留给工程建设的时间远小于常规建设周期。“能在规定时间内让工程保质保量投运吗?”接到任务时,陈祺炜心里犯起了嘀咕。
要提高施工效率,最重要的是在工程现场尽可能地铺开作业面。这就需要一名精通基建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熟练掌握土建、安装、调试技术细节的人来提供意见。于是,陈祺炜拨通了师父毕冰冰的电话。
“难度很大!一定要把工期排细。我也没有做过工期这么短的工程,不能拍脑袋想当然,我们一起去现场看看。”毕冰冰的回复让陈祺炜心里有了点底气。
此后,他们师徒俩人一起在现场待了3天,与设计和施工单位一起仔细研究土建施工图纸,摸排每一道工序。
“望江变地处江滩地带,地基质量很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加固地基,必须尽可能增加桩基台班;在电土交接阶段要分房间交付电气安装,把能节省的时间都挤出来……”和师父一起摸索,敲定下工程的全部细节后,陈祺炜编写了一份贯穿望江建设全过程的施工计划,里面详细安排了土方开挖、外运、结构施工、装饰装修等全套工序。有了这套施工计划的加持,工程的建设效率较此前翻了一番。
师徒接力保投运
今年春节过后,望江变电站正式进入内部装饰装修的高峰期。陈祺炜的工作发生了调整,师父毕冰冰主动接过了他手里的工作。
为了保证施工效率,作为工程现场第一责任人的毕冰冰每周都要组织3次现场协调会,动态调整现场施工方案。在他的带领下,现场的作业人员采用“三班倒”的作业方式,接力施工,地面布置与空中管线并行作业,见缝插针完成现场工作,施工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在电气设备进场的前两周,毕冰冰提前联系了设备厂家,协调设备进场的事宜。但没想到,开关柜进场当天,现场却还是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由于设备厂家在运输前没有按照顺序排列开关柜,这就需要施工人员将开关柜逐个卸下,按顺序排列好再安装。但望江变电站内场地紧张,施工人员无法在站内进行这项操作。得知消息后,毕冰冰赶忙赶到了现场,组织工作人员用液压叉车在站外调整好开关柜后,再用小车逐个将它们推到站内。
为了更好地把控现场进度,5月份开始,毕冰冰就“扎”进了望江变电站的施工现场。即使再忙,他也坚持每天到现场,高峰期经常忙到11点之后才能休息。在他的带领下,望江变电站的整体建设工期远小于常规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工期。
220千伏望江变电站是秋藤-望江220千伏线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北绿电在江南的第一站落点。“当年的500千伏秋藤变也是我负责建设的,今年望江变电站的投运也算是我二十年工作生涯中一点小小的仪式感吧。”看着顺利投运的望江变,毕冰冰自豪地说。
眼下,南京已经进入一年一度的夏季用电高峰时期,来不及停歇,毕冰冰和陈祺炜又将投入到新的工程建设中去。陈祺炜说他和师父现在是“亦师亦友亦搭档”,未来,他们也将继续努力为南京城市电网建设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