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雕细琢打造“城市客厅”
发布时间:2024-08-02 10:57:07
建成后的上元门观江平台(效果图)。受访者 供图
2024年7月1日,南京中央北路滨江风光带观江平台项目钢结构主体工程正式封顶。该项目又称“上元门观江平台项目”,是《南京魅力滨江2035》规划及南京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记者日前走进中建二局三公司上元门观江平台项目,了解工程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历程。当然,故事还得从一场打赢了的防汛抗洪硬仗开始说起……
“这里曾出现过一次管涌”
“防洪墙的左侧,柳树林那个就是滩面了。”顺着中建二局三公司上元门观江平台项目经理李永贺所指方向,不远处,金陵船厂的龙门吊、船吊正在作业。防洪墙外,江水已淹没步道,步道路灯的太阳能板离水平面尚余一米多高,防洪墙内则平静如常。
2020年汛期,长江遭遇百年最大的洪水挑战,汹涌的洪水渗流至长江防洪大堤外,严重威胁周边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当时这里曾出现过一次管涌,成为了长江南京段消险点。那是真危险,我们紧急做了两米多高的围堰,围堰内外江水同步涨跌。”在李永贺的记忆中,彼时的中建二局三公司正在承建上元门地区“双子楼”商业综合体项目。险情出现后,项目部的机械、施工力量被紧急征用。
很快,当地街道、施工企业和业主方,迅速组建成立“临时联合党支部”,启动防洪防汛应急预案,李永贺所在项目部组成的应急救援突击队,在抗洪一线24小时战斗值班,指挥、调度机械、物资、人员,日夜奋战抢筑、加固、巡视围堰。多部门联合作战,经过连续40多天的战斗终于挡住了波涛汹涌的洪水,确保了平安度汛和周边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水退去后,鼓楼区政府即启动了防洪堤坝改建——长江岸线上元门段防洪应急通道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设。
“打桩就怕地下障碍物多”
“地质条件复杂,属于软滩地基,桥桩深度就超过70米。”南京市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庄扬和中建二局三公司上元门平台项目总工程师李万全向记者介绍说。
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体现央企担当的“政治任务”——必须于次年5月1日汛期到来前,完成该项工程。
作为项目负责人,在李永贺看来,工期紧张而工序复杂,防洪堤坝既能承重更要防渗。须采用承重荷载的工程桩,防渗的素混凝土咬合桩以及压密注浆填缝工艺,来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南京水建是专业的分包单位。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方面,庄扬有着15年的从业经验。他分析,管涌处为金陵船厂的一条废弃的船舶滑道,原为钢筋混凝土地梁结构,但格外地增加了施工难度。“打桩就怕地下障碍物多”,他说。
据介绍,围堰施工完成后,工程桩基础采用旋挖钻机与冲击钻机相配合的施工方法,先用旋挖钻机清除大块的杂填土、块石以及-9米处原有船厂废弃的钢筋混凝土滑道,清除地下障碍物成功引孔后再进行工程桩的施工。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素砼防渗桩与钢筋混凝土承载桩形成了完美的咬合,大大提高了防洪大堤的承载能力和防渗作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4月26日,66米上元门长江防洪大堤最后一幅防洪墙浇筑完工,抢在长江汛期来临之前顺利完成了防洪大堤和防洪墙的加高加固工作,从根源上消除原船厂滑道区域的管涌风险。
不仅如此,防洪墙外堤上还修建了一座步道桥和两座景观桥。
“地铁在正下方18米处”
与水域工程相比,岸上陆域部分地质条件同样复杂,尤为关键的是,观江平台的正下方是正在运营的南京地铁3号线。“地铁在正下方18米处,桩要打到40米,最近的一根工程桩距离地铁盾构隧道结构仅13.5米。”李永贺介绍,观江平台的两个钢筋混凝土V柱与墩柱之间跨度有49米,跨越了直径11米的地铁大盾构隧道。在地铁盾构隧道的两侧打下了64根直径0.7米长度46米的混凝土灌注桩用以支撑整个观江平台的荷载。
记者了解到,上元门观江平台全长213米,最高处14.5米,临江面宽90.9米,共设置6个上下出入口,配置1部垂直电梯。市民在平台尽头,可利用台阶进入滨江绿道。
地铁安全评价专家组给出的地铁监测允许的变形数据为毫米级,对现场工程桩施工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
闫庆军,中建二局三公司上元门观江平台项目生产经理。他介绍说,64根工程桩要打在地铁三号线的两侧,其中10根距离近,不能有任何闪失,“打桩时地铁部门全程监测”。
在巨大的挑战面前,项目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联合地质专家组、地铁相关专家制定了多个施工方案,经过各方的充分论证,最终确定了采用全国最先进的对地质扰动最小的全回转全套筒工艺施工,将工程桩的施工扰动降到最低。
至今,闫庆军仍感慨地说:“突破技术难关对施工团队来说不算什么,如何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非常不容易。”
不过,观江平台桩基工程的施工完成,只能算突破了上元门观江平台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第一大障碍。
从“化整为零”到“化零为整”
项目团队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如何将几千吨的大跨度、异形、变截面重型钢结构在地铁正上方实现安装和组装,并与混凝土平台结构完美精准合拢。
依照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该平台结合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设计了3组曲折而上的平台,既像江面上的一叶扁舟,又似栖息于岸边的凤凰,曲面造型复杂、跨度大,成为钢结构施工的难点。
“就像画线,横线竖线好画,斜线曲线就不好画”,李永贺打了个比方,曲面造型对于复杂且跨度大的钢结构施工起来殊非易事。
标高在变,截面也在变。带领记者走完全长213米的观江平台,李永贺称这活不好干。其透露,先后找了十几家钢结构公司,不少人看过后头摇得像拨浪鼓:太复杂搞不起来!
后来在一家做过跨海大桥的钢结构专业公司的帮助下,才得以破解此难题。据介绍,通过Tekla、BIM、AutoCAD等软件创建三维可视化模型,3D实体结构模型与结构分析整合,将设计师的构想和理念,完美地在电脑上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出来,形成可视化的成果。其后,在钢结构加工厂模块化生产,在胎架上进行1:1预拼装还原,确保了钢结构模块化加工、制作、预拼装的精度,钢结构进场后现场模块化组装焊接成整体,同时满足地铁安评报告对地铁上方起重吊装机械和吊重的限制要求,推动了观江平台钢结构主体工程的顺利施工。“运输前,在工厂化整为零。安装时,到现场化零为整。”李永贺说。
记者了解到,作为交钥匙工程,上元门观江平台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西邻金陵造船厂,东望幕燕滨江风貌区,作为南京滨江风光带重要节点,上元门观江平台建成后,南京滨江风光带将实现全段闭合,并向东与五马渡形成完美衔接。
而李永贺等建设者们,不知不觉已在这江边迎来了第6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