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尝试“数字精简”的生活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青年人尝试“数字精简”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4-10-16 08:32:33

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智能手机,方便工作交流、拓宽信息渠道、扩大交际范围,数字生活让人们尽享便利。然而,不知不觉间,对手机屏幕的过度依赖,使数字生活对现实生活的挤占变得严重起来。

一些青年人决定改变这种状态。他们看到媒介依赖的影响,尝试摆脱这种“被支配感”,以“数字排毒”“社交脱敏”“网络断联”等方式主动与媒介保持距离。这些方式遵循着同一种理念,即“数字极简”。然而数字生活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移动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积极因素仍为主要方面。为了防止矫枉过正,一些学者提出,“‘数字精简’概念恐怕更为妥帖”。

在几乎相同的时间里,有3万多人加入了社交平台上的“反技术依赖小组”,2万多人加入了“数字极简主义者小组”……类似的社交群、打卡群逐渐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了尝试“数字精简”生活的行列。

这些青年人能成功养成良好的数字生活习惯,把握好精简网络生活与丰盈现实生活的关系吗?这条路要怎么走、走多远?很多人加入了这场思考。

1.“远离电子屏幕计划”

“手机似乎已经控制了我。”参加工作1年后,00后教师张旭亮,竟已连续几个月在凌晨2点后入睡。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张旭亮沉迷于刷短视频,指尖一划,时间飞逝,第二天撑着疲惫之躯工作。90后外卖员姜一楠则沉迷手机网络游戏,他几乎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贡献给了游戏。如今,他们都已是“远离屏幕计划小组”成员,试图借鉴网友们的经验,互相鼓励,一起利用好碎片时间,在现实与网络的合理平衡中找到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前,一些学者在相关研究中提出“数字极简”概念,这是一种技术使用理念,主张审慎地使用数字工具并将自身数字活动最优化,尽可能少地侵蚀使用者的现实生活。

这个概念得到很多青年网友的支持。在“反技术依赖小组”等社交群中,青年人互相交流心得,介绍经验和方法的帖子深受热捧;在各大社交平台,都可刷到教人如何戒手机瘾、戒“社交媒体依赖症”的教程。记者调查时,翻开“小红书”,可轻松找到超过3万余篇与“戒手机”有关的笔记,B站、抖音等平台上还能看到不少动辄播放量破百万的视频教程,有些“教你怎么戒手机”的视频甚至有千万播放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被智能手机所淘汰的“功能机”(只具备基本通话和短信功能的手机)竟再度受到青年人尤其是00后的追捧。在某购物平台销量榜单中,功能机再度跻身热销机型,购买者除了老年人,便是希望与智能手机保持一定距离的年轻用户。

2.矫正信息“过度充盈”

为什么要加入“数字精简”行列?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徐冠群的答案,是对“过度充盈”的矫正。

“社交关系也‘过度充盈’,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挤压了个体的自我时间,让青年人产生‘连接倦怠’。”徐冠群说。她的一名调研对象坦言:“我们总是对那些不重要的人际交往十分上心,怕被人认为过于冷淡而不停地给别人的朋友圈点赞、留言……但这些行为没有太多实际影响,反而让我们失去对真正重要关系的把握,关闭或清减社交网络,会让自己重归平静。”

的确,网络上形成的社交关系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区别。与人交谈不需“物理相遇”,只需指头一拨;朋友圈的点赞,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得到了周围人的广泛关注,从社交软件上获得认同感要比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得多。“长期依靠网络进行社交,会逐渐丧失真正的社交能力。”很多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

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邹佳琦相信,内心充实的人,空闲时间不太会沉迷在手机上,他们往往喜欢把时间花费在实实在在的事情上,例如旅游、培养爱好。“我们有很多机会能够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能够拥有自己真正热爱的生活,为什么要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手机上、浪费在透过屏幕探视别人的生活呢?”邹佳琦说。很多青年人在反思后,加入了“数字精简”行列。

3.从小事做起,减少依赖

西安理工大学本科生龚学琳去年曾在同学中发起“放下手机、走近自然”的倡议。

过“数字精简”生活,青年人使出了不少招数。为了重新控制自己对媒介的“掌控权”并对抗平台带来的信息茧房和信息过载,青年用户开始战略性地与平台进行“软断联”。在一些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具体办法——有意识地筛选信息输入渠道,谨慎选择关注对象;控制媒介使用时间与频次,设定媒介暂停期;关闭信息弹窗或内容推荐,躲避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干扰;使用应用时不注册、不登录,以此保护自己的隐私;故意点击不感兴趣的内容混淆算法的计算、画像和推荐结果,不让平台知晓个体的兴趣偏好与信息需求,从而摆脱精准信息流造成的媒介使用上瘾……

有的青年人从管理手机程序入手,卸载了手机里不必要的且含有大量信息流的App,从源头上降低手机的吸引力。

为了“找回注意力”,一位心理学教师在网络上发起“草履虫计划”,号召青年人提高专注度、力戒浮躁。一些青年人加入其中,他们从“上卫生间不带手机”“吃饭时不看综艺”“手机程序卡顿时不找短视频填补时间”等小事做起,“努力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在北京独居9年的小青不再宅在家里购物、看剧、刷社交媒体,而是收拾家务、招待亲友、出门骑行。虽然再平常不过,但长时间刷手机的空虚感没有再找上门来。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