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成了一群人的“狂欢之地” 记者调查废墟探险直播乱象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废墟成了一群人的“狂欢之地” 记者调查废墟探险直播乱象

发布时间:2024-10-24 09:32:44

近年来,标榜着探索城市未知“B面”的废墟探险项目引人关注,在社交平台上有多名以此为主题进行内容创作或探险直播的博主、主播。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这些废墟探险类主播“勇敢”“刺激”的标签下,却暴露出不少问题:被主播探索过的“废墟”成了新晋打卡地,原来的一些设施被破坏,原本完好的门窗被人打碎,墙上画满了各式涂鸦;假扮鬼怪,用各种道具营造恐怖氛围,为博流量而造假……

探险之余大搞破坏

擅自乱闯或有风险

“对未知的探索,对神秘事物的向往,直接的冒险和刺激感,让很多人加入探索城市废墟的队列当中。”白晓介绍说,他的很多粉丝都对城市废墟探险充满好奇但无法或者没有胆量来到这里,探险直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成为他们情绪的宣泄口。

然而,随着废墟探险近年来愈加火爆,白晓发现不少人冲着“有趣”盲目进行探险,却忽视了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探险的场地有废弃医院、厂房,还有荒郊野岭,这些地方并不安全,甚至有不少建筑都是危房,如果没有经验和专业设备,很容易在里面遇到危险,尤其是对未成年人来说。”白晓说。

记者注意到,在白晓的直播间和发布的探险笔记下方评论中有很多人在询问这些探险地点具体在哪儿,白晓却从没有回复过。他说,不暴露地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属于“破坏狂”性质,很多废墟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一些人会砸玻璃拆门拆家具搞破坏,甚至有人会点烟饼、燃烧棒等营造氛围,这很容易发生火灾。

认为是“废墟”,就肆意进行破坏的情况在废墟探险类内容创作中并不少见。记者在一些网友发布的废墟视频、图片中发现,某些废弃医院、学校刚“走红”时门窗还较为完整,但之后为了视觉效果,大多都被砸烂和敲碎,很多废墟的墙面、桥底等地,还被人大量涂鸦。

一些人追求刺激盲目擅闯的“废墟”,可能并不是“无主之地”。

一个雨夜,家住辽宁大连龙王塘辖区正要关灯休息的韩阿姨,被院子里的一阵异响吓得够呛,只见来了一个人,拿手电筒往韩阿姨卧室里乱照,然后大喊“有没有人,家里有没有人,赶紧给我做一碗热腾腾的面拿来”。随后这名陌生男子又来到邻居韩大爷家继续摇门。赶来的民警了解情况后得知,该男子姓傅,平常从事探险直播工作,他以为这里拆迁已经没人了,才闹出笑话,最终,傅某因其行为构成非法侵入他人住宅、非法携带管制器具,受到行政拘留5日、罚款400元的处罚。

废墟并非法外之地

主播责任不应忽视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的和其他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及其他对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的内容的信息。

但记者发现,绝大部分主播并未在直播和直播回放的显著位置进行安全提醒,甚至还有一些主播会在探险笔记中写明废墟具体位置,用“这里拍照能出大片”“胆子大的可以来试试”“马上就要拆了,再不来可就体验不到了”等话语,明示或者暗示人们赶紧去自行探索一番。在这些笔记的评论下方,有很多人跃跃欲试,其中不少是未成年人。

有着“中国第一鬼村”之称的荒废村庄封门村火了之后,2021年2月年轻的探险主播薛某决定独身前往封门村直播,结果没想到在山上转悠了5个多小时还没找到封门村,想要下山时却找不到路。又累又怕的薛某只得打电话报警,在警察的帮助下才安全下了山。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光前认为,《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中规定,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废墟探险类直播也应被列入监管审核。

“城市废墟探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面向公众直播会带来一定的模仿效应,为了主播安全与一般公众利益,可以考虑从行业协会自律规则与直播平台管理规则方面,加强对废墟探险主播行为、内容进行规范、引导。”李光前建议。

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