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赵强:养螃蟹走进央视的宝应“蟹王”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吴赵强:养螃蟹走进央视的宝应“蟹王”

发布时间:2024-10-28 09:59:03

秋风起,蟹黄肥。金秋时节正是螃蟹大量上市的时候。今年由于受高温天气时间长等不利因素影响,螃蟹品质稍逊往年,尤其是大螃蟹的数量明显减少。而宝应县养殖大户吴赵强养殖的螃蟹,单只五两重的占总量的一半左右,七八两重的螃蟹也很普遍,最大的蟹王达到了九两多,年产值预计达三千万元。他也是当地名副其实的养殖大肥蟹的“蟹王”。

称吴赵强为“蟹王”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养殖螃蟹已30多年,目前是宝应县最大的螃蟹养殖户,创造了“宝应湖大闸蟹”的地理标志。

2007年,彼时还在老家无锡的吴赵强,听说宝应县正利用宝应湖大力发展大闸蟹养殖。当时已经有10多年螃蟹养殖经验的他到宝应实地考察,发现宝应湖水面宽广,水质清澈,更容易养大个头的螃蟹,于是带着全家来到了宝应湖。吴赵强想依靠自己的养殖经验,加上宝应湖独特的水质资源养出更多又大又肥的螃蟹。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年,吴赵强并没有养出大肥蟹,反而比正常年份的还小。宝应湖这么好的水质怎么没能养出大螃蟹呢?吴赵强请来专家“会诊”。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吴赵强的养殖区域湖深有三米以上,水深了,压力也会增大,而靠多次脱壳才能长大长肥的螃蟹,由于承受的水压加大,脱壳的次数就会减少,螃蟹的重量自然就减轻了。

同时,在大闸蟹养殖圈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蟹多少,看水草;蟹大小,看水草。水草不仅是大闸蟹觅食的主要环境,更是脱壳必不可少的场所。吴赵强发现,宝应湖里这种当地俗称“藻菜”的水草,不太利于大闸蟹脱壳。跟很多其它品种的水草相比,“藻菜”的生长习性很特别:每年春节过后就发芽,三四月份快速生长,五六月份就开始腐烂。而五六月正是大闸蟹脱壳的高峰期,螃蟹基本上指望不上这些水草栖息脱壳。

为了解决水位深、没有水草让螃蟹栖息脱壳的问题,2008年,吴赵强在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后,从外地引进了一种俗称“水花生”的水草,种在了养殖基地的围网里。“水花生”根茎比较粗,每一块“水花生”都聚集在一起,浮在一米左右深的水中,比较有利于螃蟹脱壳。

为了防止“水花生”移动影响螃蟹脱壳,吴赵强又用竹桩把漂浮不定的“水花生”固定住。打竹桩固定“水花生”看似简单,但是怎么打和打多少,却要经过科学的测算。因为大闸蟹脱壳喜欢安静的环境,而且互相之间还要保持一定距离,否则刚刚脱壳的螃蟹很容易受到同类的攻击。所以,竹桩太密集和太稀疏都不行。经过严格测算和技术人员的指导,吴赵强按照每间隔五米打一个桩的标准,在2000亩的湖面上共打了1000多根竹桩。螃蟹们终于有了可以安心脱壳的好地方。

要养出又大又肥的螃蟹,除了环境外,喂养的饲料也十分关键。过去,吴赵强都是用玉米和人工合成饲料喂螃蟹,但是他发现,这些饲料却不太适合宝应湖的养殖条件。这些饲料撒在水里吃不完就会腐烂,浪费不说,对水质也不好。宝应湖是天然湖泊,不能像普通池塘一样定期清理和消毒。吴赵强发现,宝应当地河道众多,这些河道中盛产的螺蛳就是喂螃蟹的好饲料。

螺蛳含蛋白质比较高,大闸蟹吃了很容易长大。更重要的是,跟玉米和合成饲料比起来,螺蛳属于活体饲料,即使螺蛳没有被螃蟹吃掉,它们在水里还能清除螃蟹排泄的废物,起到清洁湖水的作用。螺蛳是喂螃蟹的好东西,但是同样需要与其它饲料进行科学的配比。经过反复试验,吴赵强最终找到了最合适的比例。从2013年开始,吴赵强养殖的螃蟹中,四两以上的母蟹和五两以上的公蟹,占到了总产量的五成左右,今年更是达到了近六成,连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节目都慕名前来进行专题报道,让这位专养大肥蟹的“蟹王”名扬全国。

王槐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