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背后的小故事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夺冠背后的小故事

发布时间:2024-11-01 09:14:49

三位参赛选手和教练:杜雪、张宁、陆文琪、韩宗杰(从左到右)

本报通讯员 吴宝城

不久前在无锡落幕的“2024年长三角暨江苏省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选拔的张宁、陆文琪、杜雪三名微组装参赛选手,包揽了团体赛冠军和个人赛第一名、第二名、第四名。耀眼成绩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个高手

五年前,第一届“全省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在南京举行。比赛结束后,参赛选手都在住地酒店焦急等待比赛成绩的发布。检验师把最后一组的最后一名参赛选手样件检验完毕,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续奋战,现场执裁的10名检验师显得异常疲惫。当问及来自中电55所的检验组长邹慧莹比赛成绩时,她似乎又兴奋了起来,指着其中一位选手的样件说:“这是一个高手!”

检验师们都是盲检,显微镜下排成一溜的比赛选手样件,只有“组别”和“序列号”,需要加密裁判解密后,才能知道每件样品所对应的参赛选手。成绩全部揭晓后,“高手”正是来自中国电科第14研究所的参赛选手顾春燕!她以遥遥领先的总成绩夺得了全省首届 “微组装”项目比赛的第一名。此后,她又多次代表14所参加各类大赛,均以绝对实力夺魁!

这个凭借手上绝活,为大国重器“点睛”的雷达核心部件微电路总装师,央视《新闻联播》先后三次专题介绍过她的事迹。荣获“大国工匠” 等诸多称号的她,在北京参加“全国五一巾帼标兵”颁奖典礼时,作为一线工人代表发言,现场多次长时间热烈鼓掌为她点赞致敬!

无独有偶,夺得该比赛“电装”项目第一名的也是14所的选手。这位名字叫陈艳的铁姑娘连续五六个小时全神贯注参赛,手指不小心被什么工具刺破,工位上流了许多血,她当时竟然一无所知。与微组装不同的是:电装样件外行对照“标准答案”也能看出一点好坏优劣。陈艳是参赛选手中为数不多完整呈现样件的选手……

这个所声名显赫,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是国家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创始者和国家探测感知领域的引领者,是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综合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与荣誉等身相匹配的是高精尖人才和一线工人的招录选拔和培养,同样是严苛的。能够作为14所的一名职工也是非常自豪的。

来我们这儿找对象都比其他地方更放心

14所人力资源部门的同志自信地说:“到我们所找对象都比其他地方更放心!”他们入职时我们已经把好了第一关。我们的军工生产急难险重的任务特点,需要素质全面,一专多能。“多批次、少批量、小品种”的工作性质,是锻造技艺、涵养性情的磨刀石也是试金石。每年都有大批年轻求职者慕名来到14所实习,最终能够留下来的也是百里挑一。不仅专业技术拔尖,思想基础、性格特点等方面都要进行综合考评。

“我们的产品是要上天下海登山的,没有底气实力,哪能站得住脚!”14所微系统事业部工会主席汤俊说,能够代表14所参加比赛的选手,要经过多轮公开公平公正层层选拔,是真刀真枪比出来的。作为预备参赛选手之后,所里还要对他们进行脱产强化训练,由专家组对他们进行理论辅导,由比赛经验丰富、手艺精湛的顶级师傅作为一对一的技术陪练。

据了解,张宁入所后就一直与顾春燕在一个小组工作。顾春燕对这个小伙评价很高,称赞他非常踏实老实,心细性静,勤奋又好学,在实习期间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较好地掌握了微组装领域里的几个关键工艺操作要领。陆文琪是一位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技术能手,基本功本来就很扎实,为了打好这次比赛,她又专门找到顾春燕为她开小灶,贴片、键合、焊接……全流程强化训练。而杜雪则是三个选手中年龄相对较大,工龄最长,也是比赛经验最丰富的选手,在所里的选拔赛上多次脱颖而出,连续三次代表14所参加省级以上的大赛,屡战屡胜,比赛成绩一次更比一次强。

登台领奖的是张宁、陆文琪和杜雪,而背后是一个强大团队的有力支撑。

14所微系统事业部,一千多职工,人才济济,产值产能占14所半壁江山。他们都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在这里,部长与室主任,工程师与工艺师、技师,新员工与老师傅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友善。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正是因为有这样好的氛围,在这片红色沃土里涌现了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人、大国工匠2人、全国科创名匠1人、江苏工匠6人,50余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等称号,高级工及以上人员、核心工种人员占比双超50%。

我每天需要面对“三座大山”

每次遇到微系统事业部一室主任王越飞博士,他总是笑眯眯的。微胖的身躯,头发越来越稀疏,不到40岁头发就快见底了。

这位南京大学电子学院微电子专业的优秀博士生,一毕业就来到了14所。10年来,他从工程师到副主任、主任,一步一个台阶,坚实地走过来,亲历了微系统事业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全过程。

从高校到院所,从学生到先生,从试错、允许错到不能错、零差错,这个转变,压力是巨大的。每天都会面临全新的问题,挑战就摆在面前,提出的方案能不能用,管不管用,直接面向市场、练兵场乃至战场。要说没有压力,那是假话。他说,每天眼睛一睁,面临的就是“三座大山”——生产任务、技术方向、日常管理。环环相扣,一环紧扣一环。

顾春燕曾经这样说过:“图纸是工程师们绘制的,我们是‘照葫芦画瓢’,把工程师的思路变成线路,进而把线路变成出路。我们走到了前台、奖台,其实,我们的背后有着坚强的后盾,工程师们,室主任们远比我们辛苦得多,压力大得多。我们忙,他们比我们更忙。他们每天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还要晚。”

王越飞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说:“我每天一大早就出门了,孩子还没醒来,晚上回到家都十点多了,孩子们已经熟睡,节假日又经常加班,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我能集中精力投入工作,多亏了我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的有力支持。”

“军品生产任务就摆在那里,也没有什么好商量的,军令如山倒。任务过大、过量、过载,是常态,只能在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而提到技术发展方向,王越飞则两眼放光芒,“我们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制定发展规划路线图,科研、生产、自主创新,形成了系列成果。”

至于日常管理,“如何把14所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是我们每天都要思考的问题。面对大批的90后、00后青年员工,怎样把他们培养成人、成才,人人手上都有绝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形成了一整套、成系列的培养激励机制,努力增强他们的获得感、自豪感、归属感。”在王越飞的大脑里,每个员工在岗在位动态、每个班组科研生产实况、每项重点攻关项目进展,每天都像过电影一样,“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才能放心。

人们看到的是“台上三分钟”,看不到的是“台下十年功”。一流的管理团队,一流的工程师,一流的“大国工匠”,锻造出一流的队伍并不意外。火眼金睛、独门绝技,是长期的积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