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遭吐槽 国补被商家“薅羊毛”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先用后付”遭吐槽 国补被商家“薅羊毛”

发布时间:2024-11-25 11:13:25

从10月14日—11月12日,今年“双11”被称为“史上最长双11”。与往年相比,政府补贴成为今年“双11”最大亮点,优惠活动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释放出更大让利空间,有效激发了消费活力。11月22日,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发布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今年“双11”期间,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但监测也发现,除规则复杂、直播间套路等老问题外,预售价反而贵、国补被商家“薅羊毛”“先用后付”消费陷阱等新问题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体验。

预售价比直接购买贵,透支消费者信任

预售本应是商家为了提前锁定消费者,给予消费者一定优惠的促销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遭遇了“预售套路”。

有消费者称,第一波“双11”活动时在某平台上买了奶粉预售订单。刚收到货,发现11月3号现买的还有赠送120元的购物金活动,当时就联系客服退差价,却一直不退,表示不价保。

据分析,“预售套路”包括故意提价和拒绝价保。消费者付完尾款却发现商品能够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尾款人”变“韭菜人”;部分商家在预售时承诺商品全程价保,预售结束后又通过发放优惠券或补贴的形式变相降价,并以补贴或优惠券不参加价保为由拒绝价保,让消费者掉入价保大坑。

莫名开通“先用后付”,误购风险增加

“双11”期间,一些平台推出的“先用后付”新“玩法”遭到消费者吐槽。有消费者表示,先是莫名其妙被开通“先用后付”,想要关闭也很难,常常找不到关闭入口,操作复杂。还曾遇到过如果不选“先用后付”就没办法支付的情况,影响使用“双11”凑单、满减、付尾款等功能。

消保委表示,“先用后付”“0元下单”“免密支付”等等此类看似“零痛感”的下单模式,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免费”的错觉,诱导消费者盲目消费,加剧消费者误购风险。平台对待“先用后付”不能自作主张,应把“先用后付”的决定权还给消费者,并通过服务协议详细告知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还要设置简单便捷的取消方式,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商家故意抬高价格,国补被商家“薅羊毛”

今年,“双11”优惠活动叠加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为消费再添一把“火”。在真金白银的政策拉动下,长三角地区市民消费热情被进一步点燃,尤其是家电家居销售呈现火热景象。

然而,在“换新”消费中,部分商家“乱操作”影响了补贴落地后的实际体验。有消费者称,补贴政策出台后,此前关注的商品突然涨价,补贴后的价格与补贴前差别不大,有的甚至更贵。部分商家故意抬高价格,借机“薅羊毛”,有消费者质疑“国补到底进了谁的口袋”。此外,还有少部分消费者反映存在获取补贴不顺畅、流程复杂等问题。

长三角消保委联盟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资质、补贴发放、商家经营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监督和查处,净化市场环境、维护市场秩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对查实的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保障政策红利切实送到消费者手中,确保消费者安心消费。

记者 徐嵋 通讯员 徐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