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元制”基因融入产业工人血液
发布时间:2024-12-11 11:23:19
本报记者 陆夏彩君
“我走的技术发展路径,2016年就评上了公司6级技术员,2022年我晋升为7级产线工程师,薪资收入有了大幅增长。”博世苏州车辆运动智控系统事业部车间工程师周继勇说。
博世苏州1999年成立于苏州工业园区,是博世全球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历经25年的发展,摘得世界“灯塔工厂”“中国质量奖”等荣誉。公司专业研发及生产汽车零部件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提供工业4.0软件解决方案等,拥有5个工厂和5个分公司,员工9800余人,其中生产一线产业工人超4000人,先后荣获江苏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作为园区首批产改试点企业,博世苏州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指示精神,成立了由公司党委领导、工会和人事部牵头的产改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并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走出一条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本土化创新实践之路。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
“这里传承了德国‘双元制’教学体系,学员一边在学校学理论,一边在培训中心学实操,两种方式来回交替。”博世苏州职业培训中心负责人顾洁说。
在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上,博世苏州传承德国“双元制”基因,同时进行本土化创新实践。通过整合业务部门、职业培训中心、事业部培训学院等资源,不断推动职业院校、学徒培训中心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职业高校的人才培养同步对接,将“学徒制”升级为“学徒制+”,即前三年的“强基础、重赋能”、后三年的“注实际、再提升”,在培养方法上做到“三化”,即 “教学情景体验化、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设备智能化”,切实推动企业“高级蓝领”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同时注重“传帮带”,实行“在岗培训师津贴”制度,将内训师、专业培训师、外部培训师三支队伍有机结合,开发“MOE6一线员工转型”等适应岗位技能变化的课程,助力一线员工在企业“智改数转”过程中实现相匹配的数智化转型。
2023年度,博世苏州培训总投入达2270万元人民币,先后获评苏州市及苏州工业园区工业自动化技术人才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苏州工匠实训基地等。
深耕菁英计划,完善一线人才发展体系
依据公司已建立的一线员工领导力模型、技术员能力模型,明确管理与技术这两条职业发展路径的具体能力要求和发展方向,努力实现“一线菁英计划”全覆盖,形成一年一度的能力考核常规流程,实现每位被考察员工的两年定制化发展计划,达到岗位发展目标,获得晋升。
以博世苏州职业培训中心为例,中心累计培养的800多名学生,从生产一线成长为主管、经理(包括资深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家)以上的达97人,占比为9.6%,成为部门的中坚力量。“我第一次假期上完实操课,再去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对理论的理解就容易多了,明显比没有参加过实操的同学进步快。”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李程说,“在培训中心学习,不仅免费,还有补贴,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真本事。”
此外,博世苏州在园区总工会、人社等部门的指导下,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公司职工技能提升、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扎实开展一线员工提技赋能活动,将员工“技提能强”与“增酬” 挂钩,2022年以来,公司年度调薪方案均为 N%+0.5%。
推进党工共建,构筑建设改革保障机制
在苏州市产改指导员和园区产改工作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公司坚持党建带工建,为产业工人全面成长保驾护航。
“创新有奖励,还和绩效挂钩,这极大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积极性。” 博世苏州车辆运动智控系统事业部电子车身稳定系统装配部门生产主管朱健勇说。公司工会每年列支300万元经费,支持开展“‘金点子+金手指’解决生产现场难题”等竞赛活动。完善“教育援助金”计划,设立“博世学徒奖学金”“博世奖教金”和“创新奖励基金”,鼓励职工“五小”创新。
另外,公司党委、工会联合推出系列能力提升方案。支持生产一线、工程研发部门开展“补短板、强弱项”等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推动公司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未执行建议加速落地的“合理化建议执行奖”评选,积极承办苏州市“吴地工匠-工业控制”项目高技能竞赛和园区“技承匠心—自动化设备装调技术”项目技能竞赛活动,持续加大“公司创新发明与专利申请”再奖励力度,2023 年度职工发明报告数量较2022年增加了27%,专利申请数量较2022 年度增加了137%,工会创新奖励金额达162万元。
据了解,博世苏州将深化联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社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赋能职教—未来新工匠计划”公益项目,在该项目已覆盖全国多所高校近3万人次的高职学生基础上,继续输出优质教学项目与课程,为整个行业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在非公企业产改领域持续探索未来新工匠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