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追风人”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世界屋脊上的“追风人”

发布时间:2025-01-09 10:07:36

吴梦雯 常立贤 王槐艾

地广人稀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坐落于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与冈底斯山脉的怀抱之中,地处西藏的“北大门”,是西藏承南继北、东接西连的交通枢纽,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南线入藏的重要承接点。俯瞰这片传统的纯牧业地区,游荡在群山草甸中点点黑色的高原牦牛仿佛才是这片雪域高原真正的主人,而如今,白色的风机屹立在辽远的山顶,镌刻下中核华兴公司新能源建设团队“追风”的故事。

用责任,在风雪中书写担当

那曲市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中核华兴承建的中核色尼区达嘎普100MW风电PC总承包项目落地那曲市达嘎普村,施工现场平均海拔4800m—5000m,年平均气温-2.1℃,最低温度-41℃,常年高寒缺氧。一年四季从未停息的大风,既是对风电项目的馈赠,也是对项目建设者的考验。

风吹沙石跑,地上不长草,氧气稀薄少,晚上睡不着。强烈的高反、时不时冻裂的暖水管、千头万绪的筹备工作、需要协调的各方事项,让西南汉子李林辗转难眠。项目部的小伙子们半夜也叮叮咚咚地来敲门:“李经理,去烤火呗,总比自己一个人待着强。”

这群初来的建设者们围在烧着牦牛粪的火炉边夜聊,冰天雪地冻不住他们的热情,李林总是鼓舞大家:“超高海拔风电项目是我们公司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业务领域的必经之路,我们在前面走得好、走得稳,就能为公司走得长、走得久再添一块砖、再加一片瓦!咱们就跟高原上的牦牛一样,有的是‘牛’劲儿!”

就是带着这样的一股“牛”劲,项目团队从忍受强烈的高原反应到逐步适应身体低血氧状态,全程紧盯关键施工环节,不断创新施工方案技术,结合施工区域划分责任区,在风机基础浇筑与升压站、集电线路间等施工工序衔接中全面落实互检交接验收,成功解决高海拔地区风机基础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和吊装机械高原降效等难题,用实际行动在藏北高原上的风雪中交出一张闪亮的答卷。

用拼搏,为高原奉献“花束”

春夏清晨,藏北高原夜间的冰雹急雨声随着成片的乌云逐渐消散,阳光让这片广袤的高原以极快的速度由青转绿。那曲市全年有效施工期不到6个月,中核华兴“追风人”互相催促着奔赴现场,抢占施工有利“窗口期”,没日没夜地与时间赛跑,用拼搏为青藏高原奉献“花束”般的风机。

项目部坚持党员冲锋在前统筹抓好多方协调及后方各项调度工作,项目团队由内到外落实整体协同理念,开展“守初心担使命,毅然奔赴高原”“践行央企责任,促进乡村振兴”等主题党日活动,成立党员突击队,专班驻场,将党建融入中心工作,时刻严控技术质量和安全,营造安全绿色发展环境。

华兴劳动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在世界屋脊挑战“施工极限”。2024年5月11日,首台风机基础完成浇筑;6月30日,升压站综合楼顺利封顶;7月31日,全部风机基础完成浇筑;8月4日,首台风机成功完成吊装。最终,10台白色的巨型“花束”伫立于群山之上,是华兴建设者对这片土地的献礼。

用奉献,架起互助的桥梁

达嘎普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100MW,拟采用20台单机容量为5.0MW的风电机组,建成后预计每年发电2亿千瓦时,极大提升了当地电力保障能力。而项目为那曲带来的也不仅仅是电,还带来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

那曲市作为曾经“全国唯一没有树的城市”,冻土层厚、氧气稀薄、冻害严重、植物生长期短、树苗难以扎根,是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达嘎普风电项目发电后,每年预计节约标煤约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万吨,对助力那曲市改善能源结构,构建西藏清洁能源“一基地、两示范”发展新格局有重要意义。

“什么时候再来几个像你们这样的大风机啊?”村民格桑每次遇到项目团队的人都忍不住问两句,“以前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放牧,你们来了我们还能有活干、有知识学,等大风车转起来,我们再不会时不时断电了……”

项目部通过无偿修路、困难村民“点对点”帮扶等多项举措,积极对接当地村委会,以“学习班”的形式向当地务工村民教授工程建设理念和操作规范,架起了项目团队与当地居民互帮互助的桥梁,积极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责任和担当,收到了那曲镇达嘎多村民委员会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