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课程”进校园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新媒体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抖音扫一扫
打开微博扫一扫
首页 内容详情

“非遗课程”进校园 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01-23 10:22:11

高军会代表

邓清之代表

杨凤道代表

本报记者 万森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也一直是省人大代表们关心的热点。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们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众多金点子、好建议。

“非遗课程”进校园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感

江苏省人大代表、金陵刻经处高级刻字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清之的建议是:非遗课程进校园,系统性地设置课程。

邓清之代表表示:“在学校里能够开设专门的非遗课程,让孩子们具体深入地进行学习”。

对孩子们系统地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邓清之代表举例称,中国的春节就有一系列民俗。又如,“二十四节气”早在2016年就申报了人类非遗,但现在一口能报出“二十四节气”的人并不多。

这位省人大代表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能够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非遗课程,对孩子们将是很好的科普教育。

说到现状,邓清之代表认为,非遗教育不是走形式,“应该是从传统文化的根系里面让孩子们汲取民族文化的给养。”

邓清之代表早在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说,对国家的认同感,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其称自己是一名一线工人,但作为省人大代表,她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多去了解中华文化中的精髓。

“把脉”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

省人大代表、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二车间工段长杨凤道来自泰州代表团。他认为,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职毕业生升学比例大幅提升,反映了社会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但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困境”也正在逐渐凸显。“电焊、模具、数控等技能用工需求存在较大缺口,高级技师等领军型蓝领严重不足,初级工和中级工的梯次储备也不合理,亟需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他说。

杨凤道代表建议,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治”、以培养模式创新育“新智”。在强化高位统筹方面,建议各地可根据实际办学情况,因地制宜地在同一个县域或区域中,促进区域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加强中职院校与独立本科院校“3+4”的合作办学,持续推进“职普融通”。

在提升职教能级方面,应坚持尊重规律、抓住本质,构建以学生“可持续”成长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推动培养体系改革,强化县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定向培养,并开展长周期一体化人才培养。如,他所在的靖江,可紧扣靖江“船车机电”主基调,相关学校可推行卓越型应用人才长学制培养模式,持续探索“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一站式育训结合的现代职教体系,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留得住、能发展”的产业人才,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县域县办高校重点提升帮扶力度

苏州团的省人大代表,江苏皇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总经办外联主任、行政经理高军会认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江苏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县办高校是经济发展“苏南模式”伴生的高等教育现象,苏州、无锡等市的经济强县都有县办高校。然而,长期以来受限于资金投入、行政级别等,县办高校外部支持力度不足,发展仍受到较大的限制。

高军会代表介绍,目前一些县域县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如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简陋、专业设置不合理、科研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县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他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提供了自己的建议。

如,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方面,建议制定专门针对县域县办高校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其发展目标、定位和任务,为其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他建议加大对县域县办高校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待遇、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另一方面,他还建议给予县域县办高校在招生政策上的倾斜,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鼓励县域县办高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与企业合作开展的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他同时认为,在省级层面推荐国家级“双高计划”院校时,应向县域高校适度倾斜。在推荐国家级“双高计划”院校时倾向于考虑办学特色鲜明、校地融合深入、服务地方贡献突出的院校,给予此类高职院校更多的政策倾斜。

此外,高军会代表还就建立县域县办高校教师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高校对口支援县域县办高校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